在初六這天,人們要告別拜年、串門、聚會的熱鬧日子,各自踏上工作崗位。年年此日都是離別日,今年今日,你是何心境?(2月21日中國新聞網)
隨著春節假期的結束,許多返鄉過年的人們又將離開年邁的父母、稚嫩的孩子,踏上各自的工作崗位,為了事業、學業、謀生,不得不選擇離別。春節團聚的歡樂,節后離別的傷感,一年年重復,一年年繼續。每年的這個時候,家門口、火車站、機場,我們都會看到父母牽掛的目光,看到孩童哭紅的眼睛……縱然千般不舍、萬般無奈,這樣的聚散離別總會令人淚目。
相見時難別亦難。春節前,陳可辛導演的短片《三分鐘》在社交平臺上成屠版之勢,刷足了存在感。短片中,一位工作在平凡崗位上的女列車乘務員每年都載著旅客回家過年,而自己只能和孩子在站臺相聚短暫的“三分鐘”。與稚嫩的孩童一樣,年后承受離別的還有無數年邁的父母,他們內心更多一份孤獨和無奈。去年春節過后,一張照片走紅朋友圈: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媽媽把身子探進車子里,專注而深情地看著即將離家返城的孩子,眼神里透著無限的眷戀。
一頭是鄉愁,一頭是牽掛;一頭是離別,一頭是希望。有媒體評論說,節后返鄉離別,無需悲情解讀。因為這種離別的現實背景是,每個個體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為了讓自己和家人日子越過越好。從這個意義上說,節后“話離別”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希望。我們不可能永遠把兒女守護在羽翼之下,也不可能永遠在父母的懷抱之中。無數游子所以放棄相守、選擇離別,不過是為了更好的相聚。這種離別,又何嘗不是為了再次相聚、更好相聚的奮斗動力?
幸福不會從天降,人間萬事靠奮斗。有奮斗就會有艱辛、有付出,其中也蘊含放棄陪伴、選擇離別。節后“話離別”,就是要以奮斗的姿態,成就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和希望。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相信付出就會有收獲,相信奮斗才能開創美好未來。讓生活更美好,是新時代的追求。讀懂奮斗意義的離別,才能真正讀懂幸福和希望。
責任編輯: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