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騰訊發布《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顯示,52%年輕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你的“蛙兒子”都會寄明信片回來,你自己卻要在朋友圈屏蔽父母?聽起來很讓人傷感,也有點為老人們打抱不平。(據《廣州日報》)
朋友圈是網友們日常曬“家常”的地方,也正是因為它快捷的互動受到網友們的青睞。每天打開微信的朋友圈,在上面瀏覽朋友之間的信息、點贊、評論,或是自己也即時發一些動態,似乎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管理朋友圈也有另外一個功能可以運用,那就是屏蔽。即使是加了好友的,如果不想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動態,只要設置了屏蔽的功能,對方就無法再看到你的一切。那么,可以和朋友之間分享心得、動態,卻無法和父母互動,從騰訊發布的數據不難看出,52%年輕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這的確是令人心寒的。
究其原因,大部分的年輕人是希望擁有自己的隱私,在他們看來,父母對自己的一舉一動或是想法都了如指掌的話,好比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屏蔽他們,就是想給自己留下一份自在的空間。
可是事實上真是如此嗎?可以跟朋友分享自己的心理活動,卻無法和父母分享,這不得不說是教育的缺失和悲哀。
我們都說要孝老愛親,父母一天天老去,他們本身也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和慰藉。可是,又有多少兒女能夠做到多陪父母談談心,又有多少能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精神需求和想法?當兒女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時,又有多少能夠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父母看兒女的朋友圈,有時只是為了能多知道一些孩子們的想法和動態,如果將這點權利都剝奪了,是不是對他們太殘忍?
你可以找一千個理由,不想讓父母去管束,但不該硬生生砌起一堵墻。當然,作為家長,可能也需要轉換一些溝通的方式,比如換位思考,和孩子們拉近距離,像朋友一樣的談心,或許這樣代溝會縮小,信任也會增強,屏蔽的事情也會減少了。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