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臘月,農村婚宴多了起來。很多地方還保留著在家擺席請客的習慣,這給食品安全造成很大漏洞。這些年不斷有婚禮宴席集體食物中毒的報道。如何彌補漏洞,保證食品安全呢?長葛市后河鎮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所長曹杰峰有辦法。他與當地政府協商,在當地建起百姓食堂,配置專職的廚師和幫廚,讓群眾婚宴有個集中固定地點,方便監管,有效地保證了食品安全。(2月4日《光明日報》)
雖說時下的農村倡導“婚事新辦 喪事簡辦”等節儉文明新風,甚至有些地方嚴格“限規模、限禮金、限參加”的操辦宴席標準,以期切實減輕農村人情和婚喪嫁娶等名目的負擔包袱。但是,在農村若要真的操辦一場像樣子的宴席并非易事,主人往往要提前數天籌備,并采購食材,向鄰居借餐具、桌凳,邀請鄰居或親戚幫忙掌勺、上菜和收拾,往往是一場酒宴下來,累得主人一家與鄰里鄉親筋疲力盡,至于其間甘苦、得失或者說值不值,恐怕唯有主人家心知肚明。同時,不容忽視的是,由于農村衛生條件相對較差,農民缺乏基本的食品衛生安全意識,經營者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識和商品知識,農民的衛生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也普遍不強,加之分散,監管難度很大,往往會導致農村市場成為食品安全的漏洞或大隱患。
可如今,談起“百姓食堂”,曾在那兒辦過婚宴的村民閆先生說的話就頗具一定的代表性,誠如他所言:原來在家里辦宴席,地方不好找,環境差。這里場地整潔干凈,一桌三四百塊錢就能搞定,食品安全有保障,還有專職的廚師和幫廚,到百姓食堂聚餐放心。這確實是個好法子,好就好在抓住了農村婚宴難管理的癥結,變分散為集中,變憂心為放心,既方便群眾辦婚宴,又輕松解決婚宴分散不易管理的難題。
當然,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不會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百姓食堂”一種管理法子,就能包打農村婚宴食品安全的天下。但是,“百姓食堂”這種創新的工作方法,畢竟為我們解決一個個農村市場監管難題,提供了訂法規、出政策、下文件等多種方法中一種,并且這種新型的農村經濟業態,看上去還滿足了農村婚宴市場需求,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對農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隱患和威脅,頗受老百姓的青睞。因此,“百姓食堂”這個好法子值得推而廣之。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