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這時,親朋好友相互走動,聚餐自然少不了。餐桌上吃吃飯、聊聊天,談談收獲和感悟,增加情誼,互道祝福,其樂融融。
可是,現實之中“舌尖上的浪費”觸目驚心。“清蒸鱸魚”的骨架還沒露出來、水煮河蝦還剩半盤、“蟹黃豆腐”只動了幾筷子……這些剩菜統統被倒進了泔水桶,盛宴變成了“剩宴”。
據統計,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究其原因,主要是好面子、講排場的心理在作怪。國人熱情好客,怕菜點少了,菜肴不豐盛,客人吃不好,面子不好看。因此,寧多勿少,豐盛就成了餐桌的一大特點。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一生崇尚節儉,反對奢華,曾說過:“禮,與其奢也,寧儉。”孔子對學生顏回的儉樸非常贊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永不過時。
要遏制“舌尖上的浪費”,其根本要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消除好面子、講排場的心理,改變浪費型飲食陋習,樹立節約用餐、適度消費的生活理念。就餐時,應適量、適度點餐;就餐后,對于剩下的飯菜,不妨“打包”帶走。
如今,人們在淳樸中感受實惠,在節儉中體味著社會風氣之變、風尚之新。高檔煙酒不吃香了,豪華包裝不流行了,攀比排場不作興了,崇清尚儉的新風尚正在生長。我們每個人都應自覺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踐行者,別讓盛宴成“剩”宴。
責任編輯:實習生 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