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父母在,家就在”。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到春節,不論路多遠多難,人們總要回家,和父母一起團聚,感受親情,享受天倫之樂。
然而,現實之中,我們有的人是回到了父母身邊,但很少與父母交流,很少陪父母。他們有的忙自己與同學、朋友聚會;有的低頭刷微博、發朋友圈、搶微信紅包。
殊不知,父母把兒女養大,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女們一個個長大,一個個從身邊“飛”走,這時父母身邊一個說話的都沒有,自然會感到孤獨和寂寞。不少老人面對的凄涼晚景是“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
或許我們有的人認為,只要回家過年,給父母買好穿的、好吃的就行了,因而只顧忙自己聚會;或許有的人認為父母思想落后或是嫌啰嗦,不愿與父母進行交流,因而低頭刷屏,在網上聊天。要知道,平時各忙各的,父母為了讓兒女好好工作,忍著孤獨和寂寞,不打攪孩子。一年盼到頭,就希望過春節孩子能夠回到身邊,多陪陪自己,哪怕多聽上一句話、多看上一眼。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經濟上的贍養不再是衡量子女孝與不孝的唯一標準,關心老人的精神生活,熱衷于帶給老人健康快樂的心情,精神贍養老人成了新一代孝道的標準。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就明確規定,贍養不僅包括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還包括精神上的慰藉和照顧。
古代典籍《禮記》中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在曾子看來,最基本的孝是物質上的奉養,而孝的最高境界,則是在言語、行為、內心等方面都做到尊敬老人。謝覺哉也曾說過:“養父母,不止給他們吃穿,不凍不餓而已,還要有親愛的誠意和敬意,使老人感到愉快。”
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中華兒女的情感和文化記憶。這也是春節強大的情感吸附力所在。不論路再遠、再曲折,兒女總要回到父母身邊,團圓過年。這時,理應放下手機,少去與同學、朋友聚會,在家多陪陪父母,多與父母說說話,踐行孝道,把平時欠下的親情債還上,讓父母感受到愛親孝老的暖意。
孝敬老人歷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被看作基本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古人云:“百善孝為先”“父母在,不遠游”。我國正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禽獸尚知感恩,何況人乎?平時不在父母身邊,趁春節回家多陪父母說說話,多聽父母嘮叨嘮叨,讓父母開心,讓父母多享受一些天倫之樂。“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月無情人有情”。愿天下的兒女們自覺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切實讓每位老人都能幸福地特別是精神愉悅地安度晚年。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