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年末歲尾,馮小剛導演的《芳華》以12.7億的高票房刷新了國產文藝片的票房紀錄,也為國內文藝片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無疑,它在觀眾中所引發的懷舊共鳴是強烈而震撼人心的。
這部以上世紀70年代文藝兵為背景的影片中,不僅真實再現和還原了當時部隊文工團的生活和工作畫面,也通過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刻畫,讓人們仿佛身臨其境,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軌跡而有所反思。
從爆棚的口碑和高票房的背后不難看出,用心去制作的佳片,能夠喚起觀眾內心共鳴的作品才是真正雙贏的佳作。
近年來,盡管國產電影的票房紀錄不斷被刷新,每年大量的商業片和全明星陣容的大制作不斷涌現。然而,觀眾們卻顯然有些視覺疲勞了。那些充斥著高科技或者是濃厚的商業包裝堆砌起來的娛樂元素不但雷同的程度多,而且并沒有多少新意。有的投資商或是導演為了追求票房,也不遺余力地強調明星效應。觀眾們在一眾的嬉笑怒罵中,被這些商業娛樂元素所沉淀,久而久之,對于電影本身內容的欣賞卻成為一種奢望。
如此一來,《芳華》的實景呈現、專注于作品內容的渲染和非明星化炒作則顯得難能可貴,也就不難想象它能夠得到眾多觀眾的追捧和喜愛了。
對于人性的探索和特定時代下人物命運的多舛,是導演賦予該片的另一靈魂。有人說,為何太多的經典作品都來自于名著,它們經過多次翻拍,都依然能夠得到觀眾的強烈認同。這就說明內容決定高度。只有有深度的內容,才能直擊人們的內心和靈魂深處。《芳華》是一種情懷,是對崢嶸歲月的一種緬懷。導演說,為了真實還原當年文工團的故事和場景,演員們同吃同住如同真實的文工團演員一般排練生活了半年,拒絕商業化的炒作,拒絕浮夸的演技,同時也幾乎全部啟用能吃苦的新人。這些因素,也注定了這部作品的成功。
沉淀自己,用心創作,拒絕浮夸,《芳華》給國產文藝片帶來的清新之風還會延續,也期待有更多用靈魂敘事的佳作面世,給予觀眾們更多的精神食糧。
責任編輯:實習生 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