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撫順“女德班”事件日前引發爭議。昨日,撫順市教育局回應稱,“女德班”系無證私自授課,其教學內容存在有悖社會道德風尚的問題,將予停辦,所有學員立即遣散。(中國網 12月4日)
女德班,這樣的字眼在如今聽起來已經很有些讓人訝異了。在提倡男女平等的新時代里,女德班的教學內容明顯要讓人置疑。
盡管當地的教育部門澄清這個班的開辦是無證和無資質的,已經要求停辦了。但是不難發現,在停辦之前它的生源并不少,而且有一定的市場,有著大批的學員對其頂禮膜拜。
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覺得其教授的內容有需求、有市場,而且值得去學。
在當今社會,雖然男女平等的口號一直在提倡,但是具體到實際生活當中,還是會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現象,比如同等條件下,某個職位,會對女性有性別歧視;再比如,某些社交場合中,對女性不尊重的情況也屢有發生。有調查研究顯示,近八成的女大學生在求職中遇到了性別上的歧視,面對巨大的社會壓力,女性相對弱勢的一面也為“女德班”這樣的學校滋生了存活的土壤。
如果說,女德班的開辦只是女性在遇到種種生存和生活上難題時為自己尋找的一個宣泄口的話,那么它停辦的背后所折射出來的深意是發人深省的。對于相關的教育和監管部門來說,這也是一次警示,不要等到產生社會不良影響的時候才去監管。
從根源上說,“女德班”也反映了當下一些職業女性的無奈。既要在職場中和男性競爭,用加倍的付出去贏得肯定和一席之地,又要在家庭中努力奉獻,為家人擋風遮雨。“女德班”的出現應引起社會學家們的思考:如何讓女性將“半邊天”撐得更穩健自信和完美!
因此,對于社會上的廣大受眾而言,對女性給予應有的尊重,也就變得格外有現實意義。不論是職場中,還是家庭里,都應該讓她們感受到這種被尊重的自信和存在感,或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那些投機者無處遁形,讓這樣的違規班級沒有市場。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