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淘寶、QQ、微信等平臺上輸入“診斷書”“診斷證明”等關鍵詞,標有“病情診斷書、病情證明收據印刷,病休診斷單,證明書可定做”的五花八門的商家顯示出來,部分商家承諾提供全國各地醫院假診斷證明業務,甚至網上買賣蓋有醫院公章的診斷證明,且不同以往,部分賣家開始升級服務,開始兜售“化驗單+診斷證明”的全套資料。(12月6日 《四川法制報》)
說實在的,乍一看到這些網上公然叫賣的“病假條”的,難免會讓我聯想到前些年的假發票泛濫現象,以至于武漢市當年動用“天眼”,即使用視頻監控資料來固定賣假發票的證據,其用心不可謂不苦。顯然,現在網上叫賣“病假條”者的目的,和那些叫賣假發票的想必如出一轍,都是逐利而去的。不過,買賣假的病假條所帶來的后果,看上去并不像買賣假發票那樣具有“沖擊力”,但是它同樣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也涉及到違法行徑,須依法制止。
俗話說,有需要就有供給。當假的病假條濁流泛起時,其背后存在的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利益鏈。其中,需求方市場旺盛是一個關鍵原因。而在這個買方市場中,不僅有追求非法經濟利益的不法分子,而且有一小部分很不自律的醫生與之勾結,給假的病假條買賣雙方提供了投機取巧、非法獲利的可乘之機,不僅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而且買方可以攫取更大的利益。也許賣方每張病假條可以幾十或數百元的非法利益,而買方則持因持無須甄別的病假條向單位請病假,就比請事假而扣除的工資、獎金和考核獎等,要來得“便宜”許多。其最終損害的不僅僅是單位經濟利益,更是整個社會的秩序和利益,需要有關部門堵住這個漏洞,防止蔓延。
其實,打擊假“病假條”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從使用假的病假條這里入手,各有關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嚴格核實病假條的真假和相關請病假后續追蹤制度,嚴格落實責任,絕不讓使用假病歷的人輕易得逞。一旦發現并查實使用假病假條者,用人企業、單位在認定請假行為無效的同時,依照本企業的管理規章制度進行處罰,對出售假病假條的行必須給予持續而嚴厲的打擊。同時,還需要結合新形勢進一步地完善法律制度,采取治本之策。畢竟,再好的病假條管理制度都會有漏洞,關鍵還在于使用病假條公民自身。因此,有關用人、企事業單位對于那種一味鉆空子、逐利的傾向要堅決制止,并努力建立起良好的請病假個人的信譽,形成誠信的社會風氣。同時,不斷加大對使用買賣的病假條行為的懲處力度,或許方有可能遏制這一亂象。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