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生命都渴望被溫暖,點亮。大山深處的空巢老人更是一群急需被溫暖浸潤的人群。北京延慶山區的孤獨老人們過上了足不出戶,居家養老的幸福生活。讓他們老有所養的不是親友、不是養老機構,而是564位“提燈人”。(千龍網11月21日)
“提燈人”,這個稱呼聽起來就讓人感覺很溫暖。這是延慶區百姓對564名愛心志愿服務者的特殊稱謂,寓意手提愛心之燈照亮夕陽紅的有心人。去年起,延慶區啟動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慈善協會帶領鄉鎮愛心服務隊,564名村民志愿加入,為11個鄉鎮的100個村、756位空巢老人送去關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于地域分散、沒有固定經濟來源,農村老人養老面臨著種種困難。生活在農村的空巢老人有的體弱多病,從事體力勞動和家務本就力不從心,加上生活條件差、缺少關愛,過得并不如意。如何更好為這些老人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延慶區實施的關愛空巢助老項目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實例,慈善協會牽頭,村民自愿加入成為志愿者,除了平時的打掃衛生、理發、助醫、助浴等,志愿者還根據農村老人的生活實際需求提供貼心服務,例如幫老人摘、賣核桃,撿、賣栗子,糊窗戶、劈柴、剪樹枝、清理水溝、修繕危房等,既幫老人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又解決了他們的經濟來源。“提燈人”的上門服務,讓這些孤獨的老人們足不出戶,便享受到居家養老的便利,他們用自己的愛心溫暖著空巢老人的心。
現代社會的養老,已不單單是讓老人們吃飽穿暖,還要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提燈人”的出現,通過互助照料、心理交流等形式,幫助老人排遣孤獨,使老人身心健康、生活愉悅。同時也為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提供了可行性范本。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人員增多,農村養老成為刻不容緩亟待解決的一大社會問題。這就需要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努力,創新工作思路,探索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模式,建立長效機制,不斷滿足農村老年人的各種基本生活需求,促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營造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氛圍。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