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設一批社區辦園點,滿足適齡兒童入園需求,緩解“入園難”。11月14日,北京市教委發布《北京市學前教育社區辦園點安全管理工作基本要求(試行)》,明確各區應依托街道和鄉鎮,盤活轄區內的閑置資源,設立一批接收3至6歲兒童接受保育和教育的社區辦園點,并對社區辦園點的舉辦者加強管理和引導,規范其行為。對于“擇優轉正”的措施,北京一些地區已經開始探索實行。(11月17日《工人日報》)
“幼兒入園難,難于上青天。青天雖可現,可望不可及。”說起幼兒“入園難”現象,恐怕不少家長感同身受,為了給孩子報一家優質的幼兒園,有時不得不全家老少,晝夜輪番上陣排隊,結果把自己及親屬都搞得很累。排隊如此“投入”,若是有一個好的結果,家長們會覺得雖累也值。為什么?畢竟,好一點的公辦幼兒園,不僅教學優質、環境良好,服務細心,且師資力量雄厚,保教費和私立幼兒園相比,也顯得“物廉價美”許多。因此,從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等角度來看,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鎖定優質的幼兒園來“趨之如鶩”倒也不難理解。
但是,由于目前我們的優質幼兒園稀缺,造成幼兒“入園難”的現象不是在放緩,而是在加劇。這就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發揮能動性,大力改革原有的,已經和現實不大適應的幼兒園管理方式,須要合理配置幼兒教育資源,以實現適齡幼兒和優質幼兒園之間的供求關系平衡。而積極引導、鼓勵、支持條件較好的無證幼兒園“轉正”,轉為門檻較低的學前教育社區辦園點,就不失為緩解幼兒園的發展矛盾和監管矛盾的良策,也勢必會把無證幼兒園納入規范發展的軌道,進而更加貼近群眾的需求和管理需求。
總而言之,緩解幼兒“入園難”問題,政府需有所作為,需要拿出更多的像無證園“擇優轉正”這樣的良策來,從加大科學管理上下功夫,對所有幼兒園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導,加緊完善學前教育政策法規、加強財政經費支持等,優化幼兒教育體系的結構層次,不斷縮小各類幼兒園之間的差距,讓幼兒入學變得不再難。
責任編輯: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