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統計,近日來,四川、廣西、云南等多地教育主管部門先后公示申報升格、更名和轉設的高校名單,20多所高校加入改名大軍。例如,成都學院申請恢復曾用名成都大學,欽州學院申請更名為北部灣大學。(據《中國青年報》)
高校改名,近年來并不是新鮮事,有的是多次更改,為的是能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面子工程。比如說專科升格了,變成了本科;學院升級了,變成了大學。至于說更改的名字,更是五花八門,有的更改得莫名其妙,和原來的名字沒有任何關聯。似乎只是為了博取人們的眼球和高關注度。
不可否認,有的高校也許經過改名之后,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生源的效果,也為學校帶來了不錯的社會效應,高雅的名字,為學校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但是有的學校就并非如此了。因為很多高校的名字和校訓是聯系在一起的,建校的歷史從幾十年到百年不等,這些經過歲月沉淀的校名是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印跡的,不會因為時間的變遷而變化,說起這些校名,會讓人們聯想到這所學校的過去,它們是有著光榮的歷史記憶的。
如果說,刻意地改變了名字,為了所謂的提升影響力而將原本不錯的名字改頭換面,有的反而會適得其反,不但不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也會淡化原本已有的社會影響力。比如一理工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對于有的學生來說,理工學院意味著該學校在理工類學科上的優勢,而改名科技大學之后,就會變得不倫不類。
有人說,一所學校,它的名字就是其名片和標簽,說起它,就能讓人想起什么,或者心存向往,或者心存敬意。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們從學校里畢業,感受著來自于這所學校的文化熏陶和土壤,同時也有學校名字和校訓背后賦予他們的使命感和榮譽感。
校名改變了,很多時候,其文化標簽也意味著被改變,如果沒有特別的需要的話,保留原有的名字,也是對這份文化積累的尊重。不要刻意為了改名而改名,或許,這樣會更有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
責任編輯: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