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統計局發布了前三季度的經濟運行情況,從各項指標來看,有漲有跌,有些數字甚至并不好看。但細讀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指標,卻反映出我市供給側改革以后經濟質量正發生顯著的變化。
從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GDP)看,46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5%,高于全國的6.9%,低于全省的8.3%。其中一產增加值36.4億元,增長2.3%;二產200.5億元(工業建筑業為主),增長8.7%;第三產業223.4億元,增長7.4%。這個數字的背后是黃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穩步推進。比如工業增長高于農業,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強于工業,占GDP比重的48.5%,對經濟增長貢獻率48.8%。表明我市經濟結構漸趨合理。
前三季度的數字中,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半年回落3.9個百分點。但從基礎設施的投資中看出,共150.2億元,同比增長19.4%,拉動固定資產投資7.2個百分點,表明政府性投資更多的把著眼點放在民生類項目上。尤其是民間投資結束了連續六個月的負拉長態度態勢,令人鼓舞。
房地產投資比上半年回落0.9個百分點等,但待售面積降至127.6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了18.7%,樓市去庫存十分明顯。 前三季度,全市財政收入79.3億元,增長7.0%,其中稅收收入50.9億元,增長8.2%,占財政收入比重的64.2%,民生支出去增長了8.6%,增速比財政支出高1.4個百分點;新增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增量的96.3%。表明黃山市結構性改革取得進展,“三去一降一補”進展順利。
還有,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支出27.6%,節能環保支出增長51.6%,城鄉社區事務增長15.2%.另外,一直不景氣的園區經濟規上工業增加值11.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4.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3.3%;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12.7%;單位GDP能耗下降3.88%;高于全省節能降耗2.09目標1.19個百分點。一系列的數字是枯燥的,但之于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時代,節拍是美妙的。
俗話說,“有量的積累,才有質的飛躍。”而量的產生是循序漸進的,是積累出來的。在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時代,黃山市的經濟質量正從簡單的強調GDP數量向經濟的質量看齊,從追求粗放式的增長到注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質量明顯上升,正朝著經濟實力進位、人均指標爭先、產業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升、生態環境一流的方向健康前行。
責任編輯: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