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陽光明媚,許多小伙伴都忍不住要出去踏個秋。于是,海寧一小學三年級某班級家委會,就想在雙休日組織一次一日游,帶孩子們出去玩玩。據了解,為了鍛煉孩子們的自理能力,這次秋游不需要家長陪同。原以為班里的大多數孩子都會參加這次活動,但沒想到的是,40人的班級只有4人能參加,其他不能參加的人全因周日有興趣班。(11月1日浙江在線)
顧名思義,所謂興趣班就是孩子因強烈興趣而自發參加的課外學習。長期以來,雙休日孩子上課外興趣班現象在各地都很普遍。有的家長是為了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有的是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也有家長是為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為了讓孩子在走上社會的時候,具備更強的競爭力。且不管是為了什么,我們還是應該明確一下興趣班到底是不是孩子的興趣?有家長會說,孩子小玩性大,如果不讓他試試,他怎么會知道自己對哪個事物有興趣?話是沒錯,但試問,有多少家長會完全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上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興趣班,更多的時候還是附帶了家長的取向。
學校每年都會組織秋游,時間都不會選擇周末,既然是統一行動,家長一般都不會不參加。這則新聞中說的不是學校統一組織的秋游,而是某班家委會在雙休日組織的一日游,或許有的家長覺得不是學校組織的,可以不必參加,還是孩子的興趣班重要。可不要忘了,興趣班每周都有,秋游一年只有一次,天氣晴好的日子,讓孩子們結伴走進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放松身心,感受生活,不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嗎?或許,在秋游的過程中,孩子還能學到更多興趣班上學不到的東西。
有人說,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而是激發與喚醒。孩子平時忙著上課、寫作業、考試,周末也不得閑,難得一次秋游還敗給了興趣班,相信孩子們的心情是無奈的。秋游和興趣班如果讓孩子來選擇,你猜他們會選擇前者還是后者?我覺得估計還是前者多吧。說到底,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老師、社會的教育和引導,到底什么樣的教育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責任編輯:朱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