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蘢五月,草木蔓發。
5月8日,在蒙古國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傳來消息:徽州文書“徽州千年宗姓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這是我省首個入選該名錄的項目。此次申遺成功,再次為徽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榮耀加冕。
今日的徽州大地上,一幅古今輝映、燦爛輝煌的世界級遺產長卷徐徐鋪展開來——
黃山集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三項桂冠于一身,被譽為“震旦國中第一奇山”,登黃山天下無山;黟縣西遞、宏村是中國唯一的古村落類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桃花源里人家”“中國畫里鄉村”;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程大位珠算法、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制作技藝相繼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祁門縣作為安徽省唯一代表正式加入萬里茶道申遺城市聯盟;休寧山泉流水養魚農業系統全力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無論是“世遺”“農遺”,還是“人類非遺”,都是徽州文化傳承積淀中最具魅力的符號,它們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追溯文明、讀懂中國的終極密碼。
近年來,黃山市始終把各類遺產遺存的保護放在第一位,進一步加大歷史文化挖掘和保護力度,積極構建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推進徽州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擦亮黃山城市名片。
懷著對歷史的敬畏和文化的自信,黃山市以創意無限、數字賦能,探索著世界級名錄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多種打開方式:構建風景區世界遺產長效監測系統,用心用情守護美麗黃山;以數字化手段建立徽州文書、徽派建筑數據庫,還原文物風華、再現歷史原貌;借助3D打印,AR、VR技術,讓游客360度感受細節、“觸摸質感”,成就跨地域展覽的“移動寶藏”;運用音像、影視等新型媒介,活態傳承非遺技藝,徽州大魚穿越時空、“游”進Z世代……
同時,黃山市還推動名錄遺產與數字結伴、同創意碰撞,讓更多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奮力打造遺產保護發展的“黃山樣本”。
歷史文脈在徽州大地綿延賡續,為大黃山建設注入強大的文化力量。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我市文化遺產景點再度迎來如潮游客。(下轉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千年古村落西溪南開辦“楓楊市集”“自然嘉年華”等活動,接待游客首次破10萬人次,今年以來旅游接待量已超2023年全年;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開啟文博熱潮;宏村、西遞等世界文化遺產景區人流如織;徽州古城舉辦的“徽物集”和“徽州古城漢服魚燈游園會”更是以提燈巡游、花船迎親、通關文牒趣味集章、漢服換裝體驗成為吸引外地游客的一抹亮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站在黃山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著千年來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推動徽文化重煥榮光,黃山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在新的起點上,黃山將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切實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讓“璀璨”徽文化“燈火長明”。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