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發(fā)”。春節(jié)臨近,老百姓開始忙著蒸包子、包餃子,迎接新年,蒸的是美味,凝聚的是老百姓對新一年的期盼。
2月6日,退休市民程利芬?guī)е畠汉?歲多的小外孫女,從中心城區(qū)趕到屯溪區(qū)屯光鎮(zhèn)南溪南村大姐家,當(dāng)天,她們四姐弟有一項重要任務(wù)——做年包。“我們準(zhǔn)備了30斤面粉,15斤肉,10斤蘿卜,肉是農(nóng)村養(yǎng)的土豬肉,蘿卜是大姐家自己種的,餡料都是十足的土貨。”說干就干,程利芬和家人們開始分工合作,有的揉面,有的和餡,有的捏包,有的燒柴,大人、小孩齊動手,屋子里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大姐夫今年74歲,從年輕時起就是個包包子的好手,每逢過節(jié)都幫村里鄰居做年包。我們來屯溪33年,每年這個時候幾家都會回來聚在一起蒸包子,寓意來年的日子‘蒸蒸日上’。雖然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有的人喜歡到街上包子鋪訂做現(xiàn)成的包子,但我們家還是很注重新年儀式感的,一家人一起動手包包子,熱鬧。”程利芬笑著說。
揉面、揪劑子、搟皮、包餡兒、捏褶子、上蒸籠……半天功夫,足足包了600多只包子,這讓62歲的程利芬感覺又回到了童年時的過年氛圍。看著一籠籠冒著熱氣的蒸籠里擺放著香噴噴的包子,一家人頓時有一種莫名的歡喜和滿足感,覺得這日子就像剛出籠的包子鮮香四溢、年味兒十足。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