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安全既包括科技自身安全,也包括科技支撐保障相關領域安全,要求各類創新主體不斷提升科技安全意識,提升科技風險防范能力。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培育企業創新主體,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強化科技人才引育,優化創新創業生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培育企業創新主體
實施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全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74家,總數達385家,同比增長23.79%;備案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25家,同比增長81.62%;昌輝汽車電器(黃山)股份公司入選2023年安徽省科技領軍培育企業名單。支持創新創業,黃山未來科技城通過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全市現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7家(其中國家級4家),久石科技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安徽賽區亞軍、全國賽優秀企業獎。
加快關鍵技術攻關
聚焦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加快構建創新平臺體系,推動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企業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等平臺建設。華綠園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共建的“工業新茶飲綠色制造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實現我市省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2023年,新增1家聯合實驗室,8家省企業研發中心。深入實施“海聚英才·揭榜掛帥”工作,圍繞我市九大新興產業,累計征集企業技術需求229項,已成功揭榜40項,累計投入1230萬財政資金立項市級“揭榜掛帥”項目25個,綜合帶動社會投資1.57億元。
強化科技人才引育
深化科技柔性引才,新選聘“科技副總”10名、“雙鏈融合專員”8名。建立高校專家教授到新興產業企業掛任科技副總經理的常態化機制,將傳統的人事關系與市場化模式結合,推動技術、課題、團隊與企業合力進行技術攻關和路線規劃,首批科技副總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5項,申請專利17項,培訓企業科技人員100余名,爭取科技項目訂單近2000萬元,帶動經濟效益超8000萬。
優化科創新環境
強化科技創新政策扶持,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開展規上工業企業“兩清零”工作,全面完成17家無研發活動或研發機構企業“清零”任務。建立規上企業研發經費季度調查統計機制,持續完善企業研發制度,規范研發費用歸集。啟動市級橫向研究課題備案,激發高校院所科研人員產學研合作積極性。2022年度全市全社會研發投入13.19億元,同比增長18.17%,增幅列全省第5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1.32%,同比增長0.15個百分點,增幅列全省第7位。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深化與高校院所合作,組織開展兩場安徽“雙創匯”走進黃山活動,累計簽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1項,與中國科大達成包括“鯤鵬計劃”在內的多領域合作。深入推進浙江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黃山技術轉移中心建設,聯合有關部門成立黃山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屯溪區與上海電機學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休寧縣與合肥工業大學合作共建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歙縣經開區與合肥工業大學擬合作共建汽車產業研究院。堅持需求導向開展產學研合作,全年共推動110余項產學研合作項目順利實施,合作金額超4600萬元。強化技術轉移服務,2023年共吸納技術合同578項,成交額79.64億元,同比增長76.35%,輸出技術合同354項,成交額46.06億元,同比增長199.29%,成交額均創新高。
下一步,全市科技系統將持續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行動,立足科技創新“四個面向”、科技服務“兩為”,以需求為牽引、產業化為目的、企業為主體,育強創新主體和轉化主體,切實防范化解科技領域重大風險維護國家科技安全。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