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度最高、創新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黃山市地處安徽最南端,皖浙贛閩四省通衢,像一枚楓葉鑲嵌在長三角南翼。
近年來,我市立足長三角南翼門戶,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在縱深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取得重要進展和成效。
共繪合作新藍圖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在國家戰略推動下,地域相連、人緣相親、經濟相融、人文相近的長三角,如今更是由“包郵區”成了“一家親”,走向“一體化”。
環顧長三角,黃山冠絕天下的自然風光、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聞名世界的旅游資源,構筑起獨特的城市文化高度,可謂資源獨特。
如何把疊加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并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宏偉藍圖中彰顯黃山作為?
我市始終堅持高位謀劃,以一體化理念謀篇布局。去年底,我市出臺《關于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36項具體任務,設置24項主要指標,強力推進我市全方位、各層次、多領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全市域建立“1+7+9”全面對標學習滬蘇浙機制,持續深化“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協同發展新機制;今年初,我市印發了《黃山市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024年工作要點及重點任務20件事》,明確60項主要工作及20件重點任務,確定實施路徑、成果形式、分階段計劃,確保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把握機遇、乘勢而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風從海上來,潮涌新安江。2021年,黃山市與上海市楊浦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雙向奔赴。自簽約以來,我市與楊浦區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立體式合作。與楊浦區黨政代表團常態化交流互訪,共敘兩地深厚情誼,攜手推動一體化發展;與楊浦區委組織部共啟“新銳·揚帆”計劃,深化人才合作交流,培育創新型干部;與楊浦區舉行社區聯動康養工作啟動儀式,確定上海市楊浦區長海路街道作為首批試點,定期組織活力老人來黃旅居康養;擬加入楊浦區為理事長單位的“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聯合舉辦2024年長三角創新創業發展聯盟全體大會暨全球創業周中國站長三角專場活動;黃山市新城創業大學與上海五角場創新創業學院、屯溪區國有投資集團與上海科創集團將達成合作意向,持續推進雙創領域項目合作……幾年來,我市與楊浦區在產業發展、文旅融合、人才共育、民生共享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近年來,杭州與黃山之間的合作也在不斷深化。自2020年皖浙兩省正式簽訂共建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來,兩地不斷推進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打造貫通新安江流域的文化長廊和休閑游憩長廊;今年5月,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進會召開,杭黃兩市簽訂客源互送合作協議,同步發出30余家景區免門票文旅互惠政策,推出8條“杭黃世界級廊道黃金游線”;同時,在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框架下,沿新安江串起黃山與杭州的350公里“皖浙1號旅游風景道”建設正在提速,山水畫廊、徽州古城、自駕、露營等業態及產品串珠成鏈。
抓住新機遇,塑造新優勢。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黃山謀劃長遠,主動作為,在拓寬城市合作廣度深度、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民生共享等關鍵處落子,與長三角城市群各領域各層面頻繁互動,不斷結出合作共贏新碩果。
共畫幸福同心圓
綠色是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守護長三角綠色基底,既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也是保障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入錢塘”,新安江發源于休寧六股尖,一路東流匯入錢塘江。進入新時代,“新安江模式”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改革試點,如今已在全國27個流域(河段)、24個省(區、市)復制推廣,成為綠色協同發展的典范。
去年,生態補償機制升級為以“浙皖合作十件事”為代表的資金、產業、人才全方位合作體系;今年,杭黃兩市列出年度合作事項清單,涵蓋了生態共保、產業合作、人才共享、文旅合作開發等多個關鍵領域……攜手十余年,皖浙兩地不僅成功推動了生態保護戰略的迭代升級,實現了補償機制的多樣化,更在合作模式上大膽創新,共同書寫了區域協同發展新篇章。
一江清水牽起黃杭,情系皖浙。從“一江共護”走向“一域共富”,在“新安江模式”的引領下,黃山與長三角城市群不僅致力于生態保護上的協同,更將目光投向了各產業領域的跨區域協同。
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將安徽首個生產基地落戶黃山,每天207萬瓶農夫山泉“黃山版”從這里銷往全國各地;景域集團打造關麓帳篷客,開啟美好生活季;月星集團締造水云間,構建人居文旅目的地;攜手遠景科技集團,共同繪制“綠色遠景圖”……黃山與長三角城市群正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各揚所長,彼此奔赴,攜手共進。
在產業合作與經濟發展的浪潮中,我市更加關注民生福祉的同步提升,將一體化發展的成果深深滋養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浙皖兩地發布數字教育資源共享黃山共識,我市1.2萬余名中小學教師已在之江匯教育平臺注冊使用;黃山市人民醫院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簽署腫瘤專科醫聯體協議,成功打造“兩體三聯盟”,順利實現長三角地區基本醫療保險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我市借鑒上海、浙江等地先進經驗,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推廣應用長三角政務地圖,146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長三角地區“一網通辦”……
從生態保護到產業發展,從教育資源到醫療服務,較之產值的攀升,更直觀的是群眾在一體化發展中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隨著一體化深入推進,一幕更高質量的發展圖景正徐徐展開。
共拓“開放圈”新視野
今年,恰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第二個五年”的開局之年,黃山融入長三角的步伐也已邁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去年以來,“黃山—寧波舟山港”“黃山—上海港”海鐵聯運線路先后開通;今年,我市常態化運行中歐(中亞)班列、“黃山—寧波舟山港”“黃山—上海港”海鐵聯運定點班次。
去年12月,昌景黃高鐵全線運行。作為杭州至南昌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昌景黃高鐵的開通為我市全面接軌長三角提供了堅實的路網基礎;今年4月底,池黃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我市全域進入高鐵時代,一躍成為長三角第五大高鐵樞紐,與長三角聯系更加緊密;5月底,黃山中鐵(上海)投資集團旅游T1線一期工程項目正式簽約,將相關旅游業態融入車內車外,形成多元化旅游體驗的列車文創空間,打造全國首個軌道上的主題樂園;9月底,G8388“大黃山”品牌列車在黃山西站冠名首發。這條首列跨越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環形高鐵列車,如金絲帶般串聯起黃山、九華山、西湖等著名景點……
四通八達的現代交通網已經鋪就,交通獨特優勢更加凸顯,不僅讓黃山與長三角“伙伴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也為區域經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那么,如何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的新機遇,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這座城市呢?
為全面展示黃山友愛美好,積極推進長三角高層次協同開放,推動黃山、徽州兩個頂流IP國際傳播,我市大力發展康養旅游、非遺展演、研學修學等“養生+養心”沉浸式體驗業態,在全省率先推出十大文物主題游徑,吸引上海千人研學團走進黃山學非遺品文化。在長三角開展“創意黃山美在徽州”系列發布活動,舉辦長三角綠水青山運動會、中國非遺大展、安徽國際文化旅游節等200余場重大活動。去年以來,我市舉辦承辦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黃山)論壇、首屆中日韓新農人交流項目等百余場國際活動。
長江奔流入海,經年沖刷沉積,成就瑰麗靈秀的三角洲風貌。而今進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歷史時刻,大潮涌動、浪奔浪涌,站在新的起點上,奮進的黃山正開足馬力向前,全力加速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續寫更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與共享的長三角一體化新篇章。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