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假期,去哪兒平臺大數據顯示,黟縣位居旅游訂單最火爆的“寶藏小城”榜首。作為我國鄉村旅游的重要起源地,黟縣近年來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創新鄉村旅游造富、鄉村運營增富、鄉賢能人帶富、綠色轉化生富、主客共享顯富“五富聯動”模式,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共同富裕之路。2023年,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超百萬元,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穩居全省前列;2024年,成功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旅游業發展再次提質升級。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黟縣何以立足于鄉村旅游成就全域生活的近悅遠來、主客共享?又何以寫就共同富裕的黟縣篇章?
鄉村旅游 激活造富“一池春水”
“自從發展鄉村旅游以來,西遞變得越來越美,游客也越來越多。”晚上,西香園客棧住滿了人,老板一邊忙活一邊笑著說,“原來想都不敢想,光靠旅游就能讓全家過上好日子。”
常住人口近10萬,年接待游客近2000萬人次。黟縣如何引得來、接得住、守得牢這巨大的流量?
對此,黟縣堅持全產業謀劃、全鏈條發展、全要素保障,聚焦“山水村夜宿”,深度挖掘生態、文化等多維價值,差異化布局景區村、產業村、生態村,打造出特色宿集、文創產業、田園綜合體、研學寫生、鄉村旅居等30余種共富業態,做強全域鄉村旅游。
2023年,黟縣共接待游客1706.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53.65億元,以旅游為主導的服務業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旅游業多元化發展,眾多游客奔赴的同時,也為在地民眾提供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可觀的就業前景。當游客數量、旅游收入逐年提升,黟縣的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3元,同比增長8.5%,造富引擎的動力滿滿。
鄉村運營 下好增富“一盤活棋”
“鄉村公司參與制作電影,一年來拍攝豎屏短劇、網絡電影等影視作品13部,往日的空心村華麗蛻變為影視創作基地、新晉網紅打卡點。”黟縣洪星鄉黨委書記朱麗琴介紹,今年以來,該鄉以鄉村運營為創新途徑,以強村公司為抓手,整合鄉村閑置資源,鏈接旅游新業態,聯動優質影視企業,讓一個村成全一部劇、一部劇帶火一個村,驅動鄉村文旅消費升級,走出一條“影視文化+鄉村運營”的洪星實踐。
洪星方坑影視基地的火爆出圈就是黟縣鄉村發展的縮影。“十個指頭不一般齊”,各村資源稟賦不同,如何有力有效推進差異化發展?
對此,黟縣以整縣推進鄉村運營創新試點為主抓手,創新開展村莊招引“百村行動”與村莊品牌“四個有”(村村有主題、村村有產業、村村有logo、村村有故事)工程,通過鄉村運營增加固定就業崗位近4000個,帶動務工就業近1.5萬人。
比如,旅游高地民居分紅的紅利共富。西遞村和宏村村將農戶古民居以股權形式參與景區門票分紅,2023年人均分紅收入分別達5000元、4500元,同時村里為60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600元以上階梯式補貼,統籌代交新農合保費、電視收視費等,讓村民切實享受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
又比如,潮流玩法驅動發展的人氣共富。碧陽鎮探索區域黨建聯建新路徑,南屏村黨總支與小米集團黨委開展組織聯建、人才聯育、產業聯營,將南屏“影視村”升級打造為“影像南屏”IP,衍生出明信片、攝影集、帆布包等5種周邊文創產品,帶動創收。
在文創引客之外,南屏村的新玩法也讓諸多年輕人奔赴。2023年,該村接待游客17萬人次、旅游收入超510萬元。
窺一斑而知全豹,以鄉村運營激活一池春水,黟縣成功讓鄉村旅游兼具“看頭”和“賺頭”,也讓鄉村增富無中生有。
鄉賢能人 增添帶富“一抹亮色”
在黟縣活躍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在這里創意創新創造。
新鄉人魏濤,其成立的“小住一下”文化旅游發展公司發起“塔川書院”項目,通過租用塔川村村民原有房屋,進行二次設計改造,使村落民居煥然一新。同時,“塔川書院”租賃民宿周邊60畝荒棄田地種植四季農作物,打造了集住宿、餐飲、耕讀文化體驗、非遺傳習、自然探索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元鄉村場景,讓老房煥發活力、土地重生價值。
不僅如此,“塔川書院”還聘請當地50余名村民參與設計改造、酒店運營,房屋租金、土地租金、勞務薪資收入使每戶年均增收5萬—6萬元,帶動塔川村集群發展農家樂、民宿70余家。2021年,塔川書院被評為全國首批甲級民宿,“小住一下”模式也入選為中歐國際商學院的“鄉村振興”教學案例。
事實上,如同魏濤一般的“塔川實踐”在黟縣并不是少數。
近年來,黟縣深入實施科技下鄉、能人返鄉、青年留鄉、企業興鄉“四鄉工程”,整合原鄉人、返鄉人、新鄉人等“三鄉”人才,讓外面的人樂意留下、出去的人舒心回家。
黟縣的鄉村振興從選好帶路人出發。通過聚焦選優村“兩委”班子、培強村黨組織書記,黟縣確保每村至少有1名致富帶頭人或經濟能人;鼓勵符合條件的新黟縣人到村任職,擔任名譽村主任、最美鄉村推介官、首席鄉村運營師、鄉村發展顧問等職務。
以民宿為核心要素,黟縣通過新鄉人帶來的審美視野、設計理念、經營方式,促進了鄉村旅游發展,也為鄉村帶來了國際化的視野、人才和發展模式。目前全縣共有民宿1070家,形成8大民宿集群和“黟宿美居”品牌,書寫了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比如,民宿集群帶火產業。打造“民宿+共富市集”,實施農產品專柜、“黟品五黑”產品進民宿活動,推出系列美食市集、文創市集,吸引人氣,帶來財氣。阿琳娜花園、無名初等將民宿打造成集特色農產品展示、直播帶貨和銷售于一體的平臺,帶動周邊農戶農特產品銷售額超7000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共富帶動者。
又比如,豐梧村“三鄉人”建美一個村。吸附原鄉人,豐梧村組建豐梧生態旅游有限公司,以務工就業、勞務服務為紐帶,開展村企共建,三年累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07萬元,每年向村民分紅17萬元;吸引返鄉人,豐梧村90后返鄉青年鄭濤發起“蘿卜計劃”共建實驗,將有機蔬菜與農戶閑余蔬菜以網絡盲盒形式送上城市餐桌,帶動農戶78戶、戶均增收7000元;吸納新鄉人,耶魯、哈佛青年設計師張靚秋、劉魯濱首發“豐梧季”鄉村建設行動,招募22名北京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頂級高校生傾情創作,打造田野驛站、徽州巷陌、鄉村記憶博物館等空間節點,獲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4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未來之星獎”,水渠廊橋榮獲有全球建筑界奧斯卡之稱的ArchitizerA+Awards2024年度單項大獎。
眼下的黟縣,年輕人逐漸返回,匯聚,共創,賦能。
在縣域旅游、鄉村旅游火熱的當下,黟縣不斷豐富“村宿”“村秀”“村咖”等鄉村場景,增強鄉村現代美學韻味,讓“一步千年”的歷史人文、“一覽全域”的人間煙火在鄉村成為現實,讓鄉愁鄉韻悠久綿長,更在共赴中實現共富。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