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強調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對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明確要求。徽州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致型標本,如何推動徽州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價值挖掘、活化利用、宣傳推介,擴大其對外影響力,是擺在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實踐中,黃山市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創新舉辦徽學大講堂,堂堂精彩、場場爆滿,為提升中華優秀地域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寶貴經驗。
注重統籌實施、豐富形式
大講堂圍繞徽州文化概述及主要流派,圍繞市委、市政府關于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部署要求,確定了若干專題及講座人選,排出講座時間,擬定講座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主動對接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及文化創意產業領軍人物來黃講座。同時,采取“現場觀摩+講座”“VR體驗+講座”等形式,并組織徽劇《劉銘傳》演出及“敦煌文化黃山行”等活動,并進行線上直播。12期講堂,主題突出、脈絡清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銜接有序,講堂的思想性、實踐性、專業性、互動性、多元性不斷增強。實踐證明,優秀地域文化的傳播要注重頂層設計,突出主題脈絡,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借助現代信息傳播手段廣泛傳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生動地展示在受眾面前,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注重創新表達、融入實踐
應邀來黃授課的專家學者都有著很深的學術造詣,但在講座中,他們非常注重用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生動鮮活的語言闡釋深奧的學術文化,并把徽州文化中所蘊含的崇仁、重教、勤儉、誠信、和諧等理念與當今人們的工作、生活等有機結合,讓人們聽得懂、能領會、做得到,在潤物細無聲中推動徽州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實踐證明,優秀地域文化的傳播要求文化學者以“匠心之心”做好傳播語言的轉化及與實際生產生活結合兩篇文章,才能打動人心,讓人接受。
注重交流互鑒、擴大影響
文明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徽學、藏學、敦煌學,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它的深入研究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同文化、不同學術思想和觀點的碰撞,能促進學科創新與發展。徽學大講堂以“徽”為題,但絕不限于徽州文化,而是主動邀請敦煌學、藏學、晉商文化方面的研究專家授課。實踐證明,優秀地域文化傳播必須在交流互鑒、守正創新中尋求突破,決不能“獨上小樓成一統”,關起門來做文章。今后,我們不僅要邀請更多國內外知名文化學者來黃講座,更要力推更多徽學專家在各類平臺宣傳推介徽州文化。
注重以文交友、助推發展
用文化構筑“朋友圈”,是持久有力的。以文化為紐帶,進一步密切黃山與敦煌、景德鎮、晉中等城市的文化交融、文旅合作,促進徽州文書申遺、新安醫學發展、文化創意等工作,是徽學大講堂的一大成果。特別是大講堂舉辦了3期敦煌文化專題,推動了黃山與敦煌兩地非遺保護、人文交流和文旅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實踐證明,優秀地域文化傳播不僅要塑造地方良好形象,更要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