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在何處?這問題如同縷煙,在歷史的長卷上裊裊飄蕩。
《解“牘”徽州》欄目的首期,讓我們拂去歷史塵埃,從文書檔案的肌理間,開啟這場尋找徽州的深情叩訪。
歷史上的徽州,主體涵蓋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和江西省婺源縣。最早自秦朝起,置黟、歙二縣。漢末析分兩縣置新都郡,晉稱新安郡,隋名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名徽州。唐大歷五年(770年),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格局形成,直至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廢府留縣,計有1142年歷史,長期的穩定,使得徽州文化亙古綿長、獨具特色。
讓我們透過部分歷史遺存的文書檔案,一窺徽州的形成、發展與變遷。
北宋《九域守令圖》安徽部分
《九域守令圖》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以“元豐九域圖”作底圖,同時增入一些元豐三年(1080)至宣和三年升降廢置的地名繪制而成。地圖縱128厘米,橫102厘米,方向為上北下南,是中國現存最早以縣為基層單位的全國行政區域圖,也是現知立石最早的石刻地圖,現存于四川省博物館。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為徽州,地圖在此年重繪,因而標有“徽州”字樣,這也是“徽州”之名的起始。當時,徽州州治在歙縣,歙縣治在郡治附郭,徽州轄歙縣、休寧縣、婺源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六個縣。
元《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安徽部分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為明建文帝四年(1402年),朝鮮人根據中國元代李澤民的《聲教廣被圖》和僧人清浚的《混一疆理圖》畫于絲織物上的地圖。在這幅圖中,不僅阿拉伯半島畫得相對準確,也勾勒出了非洲的大致輪廓。此圖標志出了東起日本,經朝鮮、中國、中亞到阿拉伯半島乃至非洲的各個地名,反映了早在歐洲人繪畫世界地圖之前的中國元朝風貌。圖中,元朝各行省及所屬各路、府、州等行政名稱均用漢文詳細標出。元代時,徽州為徽州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江浙行省),省治在杭州。江浙行省范圍包括今長江以南的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全省及江西東北部,下轄杭州等30路和21州等。
明《大明九邊萬國人跡路程全圖》安徽部分
此圖原繪于明代(1368—1644年),康熙二年(1663年),由蘇州王君甫等人重刻。明代,在沿長城東西一線的險要地帶設立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寧夏、甘肅九個邊防重鎮,合稱“九邊”。該圖詳細地標繪各府、州、縣、衛、宣尉司、宣撫司、軍民府、按撫司、長官司,在圖的四周標繪鄰近國家。
至正十七年(1357),徽州路改為興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興安府又改為徽州府。洪武初年,明朝建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將應天府、蘇州府、鳳陽府等14個府級單位設為直隸。洪武十八年,徽州府改屬直隸。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后,將北平布政使司所轄府和直隸州直隸中央六部,稱北直隸(簡稱北直,區域大致相當于今北京、天津、河北等市省);京師改稱南京,原京師地區改稱南直隸,轄區基本不變,以區別于北直隸,徽州府屬南直隸。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安徽地圖中的徽州
清安徽地圖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滿清沿襲明制,廢除南京國都地位,設立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巡撫衙門設于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徽州府改屬江南省。
清康熙六年(1667),取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建安徽省,徽州府隸屬安徽省,省治安慶。1912年,廢府留縣,原徽州所屬歙、休寧、婺源、祁門、績溪、黟6縣直屬安徽省。
清·汪廷棟繪歙縣輿圖
歙縣輿圖
這是清代光緒年間治水專家汪廷棟所繪的《歙縣輿圖》,采用計里畫方的法則,每方代表五里,標有37個都、686個村落及水系流域地名,是復原歙縣鄉都區劃不可多得的參考佐證。
1934年7月,婺源縣劃屬江西省;1947年6月,抗戰勝利后,婺源縣劃回安徽省。1949年,婺源再次被劃入江西省,延續至今;1987年,績溪劃歸宣城地區。1988年,黃山市成立,原徽州歙、休寧、祁門、黟四縣屬黃山市管轄。
這些跨越千年的文書檔案,鐫刻著徽州發展與變遷的清晰印記。雖然“徽州”這個行政區劃名稱已隨歷史長河遠去,但它所孕育的獨特文化、象征的詩意棲居、承載的“桃花源”般的精神向往,早已深深植根于徽州人民內心深處。
這樣看來,徽州何曾須臾離開?
更多鏈接
如果您對徽州文書感興趣,可實地參觀《千年“徽”煌——徽州歷史檔案聯展》,近距離感受古徽州千年文書檔案的魅力。
地址:屯溪區社屋前路1-1號 黃山市檔案展覽中心5樓。
預約電話:0559—2676466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