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年記憶重見天日,百萬件文書訴說滄桑。在皖南的青山綠水間,一大批險些淪為爆竹紙捻、重歸紙漿的古老文書,歷經波折,終成解讀徽州乃至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它們,便是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第五大發現”的徽州文書。
土改時期文書之殤:
從爆竹紙捻中重生
塵封的往事,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徽州鄉野。彼時,中國社會正經歷深刻變革,大量記錄徽州人生產生活、社會交往的原始憑證——交易文契、合同文書、承繼文書、私家賬簿、官府冊籍、政令公文、訴訟文案、會簿會書、鄉規民約、信函書札……悄然現身。
然而,它們的命運卻令人痛心。古籍販子低價收購,轉手賣給鞭炮店做爆竹紙捻,或賣給個體紙坊化為紙漿;廢品收購站、山貨店的包裝紙上,也常能見到這些承載歷史的碎片。歙縣甚至有一家造紙廠,專門派人長駐屯溪,整船整船地將古籍文書運去造紙。
就在這些文書命運堪憂之際,1950年10月,剛剛成立的皖南人民文物館(安徽省博物館前身之一),肩負起配合土改工作的重任,開啟了對徽州文物的緊急搶救,這是國家力量介入保護的第一縷曙光。
1956年省委指示:
四城古籍書店齊行動
歷史的轉機,往往源于有心人。
1955年,徽州書商韓世保偶然向時任文化部副部長、著名學者鄭振鐸先生透露徽州發現大批古籍文書的消息。一生摯愛古籍文物的鄭振鐸先生深感震驚與痛惜,立即向時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曾希圣通報情況,力陳搶救之必要。曾希圣同志高度重視,省委迅速行動,其中一項關鍵舉措是責成省文化局在合肥、蕪湖、屯溪、安慶四地成立古籍書店,專門負責古籍文書的收購與保護。1958年,屯溪古籍書店編印的第一期《古籍書目》,至今仍珍藏在黃山市檔案館,成為這段歷史的珍貴見證。
1962年嚴中平信函:
國家檔案局轉發搶救令
保護之路,步履不停。
1962年2月6日,時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嚴中平先生,寫給中央檔案館負責同志一封信函,再次敲響警鐘。他在信中急切呼吁抓緊收集皖南地區的檔案文書。這封信引起國家檔案局高度重視,隨即向安徽省轉發嚴中平的建議,并要求“安徽省檔案管理局、檔案館在省委秘書長和省委宣傳部帶領下對這件事情進行調查,并在可能條件下進行收集與收買”。自此,安徽檔案部門開啟了長達62載、至今仍在持續的徽州文書檔案系統性征集與搶救征程。
時光荏苒,聚沙成塔。截至2024年底,黃山市檔案館已珍藏徽州文書5萬件、3925冊,其中以各類契約文書和譜牒最為大宗。這些文書時間跨度上起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下迄公元1949年。黃山市檔案館已成為徽州文書收集、保管、研究與利用的重要基地。
徽州文書大量涌現:
徽學逐漸興起
隨著海量徽州文書檔案的陸續發現和深入研究,其歷時之久、保存之完整、數量之龐大、內容之豐富,震撼了學界。它們被視為繼殷墟甲骨、漢晉簡帛、敦煌文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之后的中國歷史文化的第五大發現。正是這些沉睡千年的原始記錄,直接催生了徽學的興起,使其與藏學、敦煌學并駕齊驅,成為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徽州文書檔案,連同遍布徽州大地的地面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勾勒出徽州千年流轉的燦爛文化和輝煌歷史,是徽文化無價的瑰寶。
徽州文書的命運跌宕起伏,映照著中華民族對自身文明根脈的珍視與守護。徽州文書,不僅是徽州永恒的記憶,更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弦歌不輟的生動注腳。
更多鏈接
如果您對徽州文書感興趣,可實地參觀《千年“徽”煌——徽州歷史檔案聯展》,近距離感受古徽州千年文書檔案的魅力。
地址:屯溪區社屋前路1—1號 黃山市檔案展覽中心5樓。
預約電話:0559—2676466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