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后,在中華民族危亡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制定和實施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深入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陸續建立和發展了19塊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讓我們從中國共產黨建設抗日根據地的艱難歷程來體悟血火淬煉與民主凝聚的“中流砥柱”這四字的分量。歷史從無僥幸的偶然,“中流砥柱”四字背后,是黨帶領人民在烽火中攻堅克難的勇毅,是留給后世最厚重的精神傳承。
全國抗戰開始以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在洛川會議上作出開辟敵后戰場的重要戰略決策。這是基于日本侵略軍因兵力不足,無法防守廣闊的侵占地區這一判斷而作出的決策。為消耗敵人,壯大自身空間,八路軍和新四軍挺進敵后,分兵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激烈爭奪日軍占領區,逐步開辟了廣闊的敵后戰場,有力配合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的開辟是侵華日軍對中國停止戰略進攻的重要原因之一。
1937年11月12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報告,進一步指出:“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目前形勢是處在片面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過渡期中。”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逐步上升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成為敵消我長力量變化的關鍵因素。到戰略反攻階段,敵后戰場成為全面反攻、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前沿陣地和戰略基地。
在敵后戰場的抗戰中,八路軍和新四軍收復大片國土,整頓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開辟了抗日民主根據地,作為保存發展自己和消滅敵人的戰略基地。抗日戰爭期間,黨領導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據地覆蓋廣泛,從陜甘寧邊區到瓊崖地區,在華北、華中、華南等多個區域形成了19塊重要根據地,成為敵后抗戰的堅實依托。毛澤東曾將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性質、特點、意義歸結為“把抗日戰爭與民主制度結合起來”。各抗日民主根據地聽黨指揮,以延安全民族抗戰的理論、政策、路線方針為指導,在抗日血火淬煉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經歷了從日軍據點夾縫中隱蔽發展,到在殘酷的拉鋸斗爭中發展壯大,再到兵強馬壯、銳不可當的成長,實現從戰略相持到戰略反攻的力量積累。同時在陜甘寧邊區的示范帶動下,根據地民主制度建設欣欣向榮。黨多措并舉,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大力發展經濟、文化教育和衛生事業,增進黨政軍民團結。如新四軍七師創建的皖中抗日民主根據地,建立了完備的黨政軍組織,粉碎日軍掃蕩,開展整風運動,創辦干部學校,發展經濟生產,一年間就上交20倍于國民黨政府三年撥付新四軍總經費的現款。這些舉措大大增強了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為部隊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充足的軍備保障,為堅持游擊戰爭直至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為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組織基礎、思想基礎。同時在血火淬煉與民主涵養中,形成了新的觀念和作風。延安精神就是這些觀念和作風的集中體現。正是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中,越來越廣泛的人民群眾了解和認識了中國共產黨。
到抗戰結束時,人民軍隊發展到約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余萬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即解放區已有19塊,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這些力量與根據地的發展,顯著增強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抗日戰爭的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主根據地上生動實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以鋼鐵意志和模范行動,深刻闡釋了中流砥柱的擔當與價值。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