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是“黨領導下的一支鐵軍”,組建于國家危難之際,受命于民族危急關頭。從南方紅軍游擊隊的堅守,到集結中動員召集談判,再到整編中統一思想,無不彰顯了黨的領導是新四軍成軍的關鍵。
黨的領導是南方紅軍游擊隊頑強支撐的精神力量
一是留守南方蘇區。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以后,留守的紅軍戰士浴血奮斗,進行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陳毅坦言:“三年游擊戰爭,是我一生中所經歷的最艱苦的斗爭……吃的是野草、楊梅、筍子和蛇。根本不是人過的生活,像野獸一樣。”這就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真實寫照。這一時期犧牲的杰出共產黨人比任何其他斗爭時期都要多。據不完全統計,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犧牲的黨政軍縣團級以上干部430多人。
二是建立15個游擊區。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國民黨變本加厲的“清剿”、革命戰友前仆后繼的犧牲,并沒有嚇退中國共產黨人。相反,他們以“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革命斗志,粉碎了數十倍于己的敵人無數次“清剿”,逐漸形成了包括贛粵邊、皖浙贛邊、鄂豫皖邊等15個游擊區。在1935年就已與黨中央失去聯系的情況下,他們沒有占山為王,沒有割據一方,而是始終堅持紅旗不倒。究其根本是黨的領導已經內化為一種精神力量,將這15個游擊區擰成了一股繩,頑強支撐著中國革命在南方的戰略支點,也為后來順利改編成新四軍奠定了忠誠的政治信仰根基。
黨的領導是新四軍順利集結的政治保證
一是指導國共談判。國共談判期間,國民黨有的地方當局把紅軍游擊隊下山談判說成“投誠”,把改編說成“收編”,惡意散布“共產黨投降”的謠言,導致下山接受改編的任務更加艱巨。為了能不折不扣地執行中共中央的指令,順利實現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戰略任務的轉變,項英、陳毅等分赴各個游擊區傳達中共中央關于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指示,一個個去動員、召集,指導談判斗爭。南方紅軍游擊隊與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的第一條原則就是保持共產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的獨立性、保持共產黨對紅軍游擊隊的絕對領導、國民黨不得派人干涉,以保證黨對新四軍的絕對領導,也為下山改編打下了政治基礎。
二是健全黨的組織機構。為加強黨對新四軍的領導,中共中央先后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中央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均由項英任書記。同時健全了黨的組織領導機構,下設政治部、組織部、民運部、戰地服務團等,以確保新四軍在復雜的斗爭環境下始終堅持黨的正確政治路線和政治方向。
三是組織巖寺集結。《新四軍軍歌》唱道:“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這一個“匯”字,形象地體現了新四軍組建集結的特點。十年內戰三年游擊,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長期堅持艱苦卓絕的游擊斗爭,與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部隊存在尖銳的軍事對立。但黨一聲令下,為了民族利益,他們放下這份仇恨,不怕困難、不畏艱險,走出深山密林。1938年2月—4月,南方八省游擊隊在黨的領導下陸續奔赴徽州區巖寺集結。黨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一切行動聽指揮是新四軍勝利之本。
黨的領導是新四軍整編成軍的首要前提
一是統一部隊思想。整編之初,有些戰士對國共合作不理解,對從深山密林中打游擊到即將赴平原水網地區開展敵后斗爭有疑慮,思想動搖,為此新四軍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政治部將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作為政治教材,印發部隊學習,使戰士們明確既要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又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是為了捍衛民族利益。新四軍仍然是黨領導的一支抗日武裝。其次,集結后就立即開始熟悉平原水網地區游擊戰的戰略戰術,組織分析華中敵后作戰的特點,學習游泳、劃船等。同時,加強對日軍戰術研究,重點開展破壞交通、伏擊反伏擊、襲擊反襲擊等演練。新四軍還組織戰地服務團,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通過不間斷的思想政治工作,戰士們的思想逐步統一到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保證了華中敵后抗戰的勝利。
二是嚴格執行軍紀。紀律是新四軍給人民群眾最初的見面禮。因此軍部一成立,即從建章立制著手。對過去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進行了修改,制定出了新的《三大紀律八項要求十項注意》。紀律規定通俗易懂,句句實在,戰士們好記,老百姓好懂。看似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細節,但是人民群眾就是通過這些小事分辨出新四軍是老百姓自己的軍隊。比如“借物送還”。1938年新四軍在巖寺整編期間,物資十分匱乏,老百姓就主動將家中的桌椅板凳免費給軍部使用,當時軍需處按照規定給每家每戶打了借條,并在離開前如數奉還。可見自整編成軍起,這支部隊就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群眾紀律“沿途秋毫無犯、紀律素稱嚴明”的要求。
三是恢復皖南黨組織。作為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支持地方黨組織工作成為新四軍整編的主要任務之一。1938年4月,新四軍在潛口成立中共皖南特委,隸屬中共中央東南分局,著手恢復皖南的黨組織工作。在他們的支持與幫助下,皖南的黨組織迎來蓬勃發展。其后兩年時間,先后建立了3個中心縣委、15個縣委、2個區委和1個特支,共發展黨員11345人。黨指揮槍,槍又幫助黨發展壯大。一時間,徽州地區的抗戰熱情空前高漲,也引領了一大批徽州進步青年加入革命隊伍,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一部分。
四是創辦兵工廠。組建之初,武器裝備不足。全軍1萬多人,配備武器大多是梭鏢、大刀、漢陽造等,可謂是“餉款不濟、軍食不足、軍裝不備、彈藥不充”。為迅速執行中共中央“東進抗日”的指令,新四軍在巖寺上渡橋江家祠堂內創辦了首個兵工廠:皖南新四軍修械所。萬事開頭難。從無到有的皖南新四軍修械所為新四軍的兵工事業開了好頭。隨后兵工廠跟隨新四軍轉戰南北,從1938年4月,6200多支槍,至1945年7月,已擁有炮191門、機槍3237挺、長短槍近10萬支,支撐起了新四軍近2.5萬次對日作戰。
由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而成的新四軍,雖然部隊番號變了,帽徽變了,隸屬關系變了,但堅持黨的領導的根本原則沒有變。在黨的領導下,這支部隊完成了從一支分散的游擊力量向正規化的抗日武裝軍隊的歷史性轉變。
堅持黨的領導是新時代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
黨的領導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頑強支撐的精神力量,也是新四軍集結整編成軍的根本政治保證,更是今天黨員干部在奮進強國路,闊步新征程上的基本要求。
堅持黨的領導不是空洞的口號,不能只停留在口頭表態上,我們有少數黨員干部嘴上講政治,喊看齊,但卻對黨中央決策部署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在“兩個大局”交織激蕩,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重大考驗關頭,黨的領導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忠誠于心,行勝于言。堅持黨的領導要體現在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行動上,體現在履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的實效上,體現在日常言行上。只有全黨上下擰成一股繩,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