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原名張恩襲,安徽歙縣人。人民音樂家,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先驅者,抗日文化戰線上的猛將。1908年9月18日,張曙出生于歙縣坑口鄉,16歲畢業于浙江衢縣高小,同年以統考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進入浙江省立八中學習。在校期間,張曙曾與進步師生組織同聲社,進行反帝愛國宣傳,組織游行和募捐義演,支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爭。1927年,張曙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學習,不久轉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在上海,他積極參加革命文藝團體,與田漢、聶耳、冼星海、廖沫沙等師友,為革命吹起了嘹亮的號角。
1933年,經田漢介紹,張曙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革命戰士。為探索革命歌曲民族化、大眾化的創作道路,他和聶耳、任光、田漢等人一次次地組織開展抗日救亡歌詠活動,嘔心瀝血、夜以繼日,對鼓舞全民族抗戰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他與聶耳、任光等還創建了左翼音樂團體“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投身革命音樂活動。他曾兩次被捕,遭受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迫害,牢獄、酷刑沒能使他屈服,反而使他變得更加堅強,更加堅定了他為真理而奮斗終身的理想。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張曙為宣傳抗日、鼓舞士氣,努力創作、熱情歌唱。他多次上前線慰問抗日官兵,為抗戰話劇《盧溝橋》譜寫插曲。1938年1月,張曙在長沙和田漢創辦《抗戰日報》。隨后他來到武漢,與冼星海等人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歌詠協會,并加入到郭沫若主持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任第六處一科(戲曲音樂科)中校主任科員。他們組織抗日歌詠運動并創作抗日歌曲,在武漢舉行了大規模群眾性音樂歌詠活動,動員廣泛,聲勢浩大,影響深遠。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張曙隨三廳輾轉來到廣西桂林,用筆繼續頑強戰斗,作詞譜曲,伏案疾書。12月24日中午,在桂林文昌門,張曙因組織聲勢浩大的“桂林反轟炸歌詠大會”,遭受敵機轟炸,張曙和愛女達真遇難,享年30歲。在張曙短暫而輝煌的30年生涯中,他以音樂上的造詣和救民于水火的革命熱情,創作了革命歌曲200多首。其中《保衛祖國》《洪波曲》《日落西山》《丈夫當兵去》《壯丁上前線》等歌曲在當時深受人民喜愛,并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成為抗日戰爭期間團結人民、鼓舞斗志,打擊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周恩來對張曙一生的貢獻予以極高評價。1940年,周恩來在張曙遇難兩周年紀念會上說:“張曙先生之可貴在于同聶耳同為文化戰線上兩員猛將,這文化戰線包括文藝、詩歌、漫畫、木刻、音樂各部門,給全民的抗戰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救亡歌詠便是最明顯的,代表了大家發出了反抗的怒吼,代表了大眾發出了要求團結的呼聲。張曙先生便是這樣的工作者中的一個,這功績是永遠、永遠不磨滅的。”
張曙故居舊址坐落于坑口鄉薛源村柔川自然村,是一幢建于明末清初的徽派古民居,故居房屋布局為三開間、前后兩進、雙天井、前二樓后三樓的磚木樓房,占地面積380平方米。故居現由坑口鄉政府和縣文物局共同管理。為了紀念張曙,教育后人,故居內設有張曙紀念館,館內有兩大展廳,展示了張曙短暫而光輝的一生。1998年,張曙故居舊址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史志·
(本欄目由中共黃山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辦)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