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六安鋼鐵控股集團旗下安徽首礦大昌金屬材料有限公司打造的“基于工業互聯網的鋼鐵產品質量數據匯聚與精準追溯”系統,入選“2025年安徽省數字化質量管理創新與實踐十大典型案例”。與此同時,金安礦業綠源新材料產業園傳來捷報:國內首條9系永磁鐵氧體超純鐵粉預燒料生產線實現量產,核心產品JACTY-9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坐擁全國第五、華東第一鐵礦資源儲量的霍邱縣,如今吸引目光的,已不僅是豐富的礦石,更是它如何借數字化之力,“煉”成高附加值的鐵基新材料,走出一條“以資源興產業、以產業促轉型”的創新之路。
“近年來,我們積極推動龍頭企業開展強基礎、建平臺、延鏈條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建設。其中,六鋼集團率先創新性開發智能測量體系,上線后年減少鋼坯損耗5000噸,年創造經濟效益超2800萬元。”霍邱縣工信局黨組書記時召元介紹,該企業通過自主研發的MAC宏站與UPF專網下沉技術,將5G深度融入生產全流程,已累計獲得智能化收益超1億元。
截至目前,霍邱已建成5G基站1320座,實現398個行政村“雙千兆”網絡全覆蓋,構建起支撐工業轉型的數字基座。更關鍵的是,當地主動開展“百企問診”服務,為55家中小企業完成數字化診斷,并推廣“免申即享”數字化軟件服務包,惠及344家小微企業,真正讓數字化從概念落地為生產力。
在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霍邱縣跳出“挖礦賣礦”的傳統路徑,瞄準“兩材”(鋼材、磁材),提高“兩率”(就地轉化率、資源綜合利用率),強化“兩用”(優質優用、現采現用),全力打造鐵基新材料產業集群。2024年,該產業實現產值263.61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8.54%,在全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評選中榮獲新材料類第四名。
“完整的產業鏈生態,是霍邱最突出的優勢。”時召元介紹,目前已形成“鐵礦采選—鐵礦深加工—鋼鐵冶煉—鋼鐵深加工—資源綜合利用—物流貿易”的閉環體系。全縣16個鐵礦采礦權,總批復產能3555萬噸/年;6家鐵礦深加工企業生產球團、磁性材料;10家鋼鐵深加工企業產出鋼結構、軌道扣件等產品;7家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實現廢鋼加工與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真正做到了把鐵礦“吃干榨凈”。
霍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產業生態優化,成立由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鐵基材料產業發展領導組,統籌要素保障、產業研究和招商引資。同時推進鐵基新材料產業園標準化廠房、表面處理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為六鋼集團、金安礦業、金日晟礦業等龍頭企業提供堅實支撐。
目前,該縣共有37個鐵基新材料產業在建項目,涵蓋智慧礦山、軟磁材料等領域。已建成項目效益顯著,包括首礦大昌3500mm中厚板項目年產量達240萬噸;六安鋼鐵與金日晟礦業的氧化球團項目使鐵精粉加工能力超360萬噸;張莊礦業超級鐵精粉、金安礦業超純鐵精粉項目相繼投產,進一步提升高端原料自給能力。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