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歙縣,建筑垃圾不再是令人頭疼的“城市包袱”,而是搖身一變成為搶手的“再生資源”。通過創新科技和精細化管理,水泥塊、碎磚瓦等建筑廢料經過“脫胎換骨”,化身為環保磚、路基材料,甚至重返城市建設一線。近年來,歙縣積極探索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新模式,讓“垃圾”變“資源”,走出了一條綠色循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走進黃山市飛布資源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景象。鏟車來回穿梭,將剛運到的建筑垃圾送入分揀線。在這里,混雜的廢料被精準分類:水泥塊、磚瓦進入破碎機,木板、紙殼則被分揀回收。在自動化生產線上,堅硬的建筑廢料被破碎、篩分、清洗,再按科學配比混合水泥,最終壓制成堅固的再生環保磚和水穩層材料。
“平均每天有100多噸的建筑垃圾入廠,垃圾入廠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分揀。挑出的木板和紙殼可以用來焚燒發電,水泥磚塊可以重復使用,再經過精細加工制成環保磚,我們廠日均可生產近6萬塊標準磚。”該公司辦公室主任汪淼說。
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中,運輸環節至關重要。歙縣通過數字化監管,實時監控運輸路線,確保每一車建筑垃圾都“來路清晰、去向明確”。從產生、運輸到處置,歙縣已建立起“源頭分類—智慧運輸—資源再生—產品回用”的管理體系,讓建筑垃圾真正“變廢為寶”。
歙縣城管局機動中隊中隊長胡志軍告訴筆者,運輸企業承運建筑垃圾前,須到城市管理部門申辦單車準運證,并嚴格按照核準的運輸車輛、時間、路線和地點處置建筑垃圾。
目前,再生磚已廣泛應用于市政工程和人行道鋪設,水穩層材料也在道路建設中大量使用。這些再生建材不僅強度達標、成本低廉,更具有顯著的環保效益優勢——每萬噸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可減少占地1.5畝,降低碳排放300噸。
據了解,2024年歙縣共處置裝修垃圾6.5萬噸,道路工程等建筑垃圾14.5萬噸。利用這些建筑垃圾,共生產各類再生環保磚100余萬塊,水穩層材料12萬余噸。
未來,歙縣將持續完善資源化利用體系,從處置核準、運輸監管到再生產品應用全鏈條發力,讓更多建筑垃圾加入這場“變形之旅”,為城市綠色發展注入更多“再生動力”。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