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報告指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著力擴大內需,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沖擊,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在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上持續發力,在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看點
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報告摘登
做好今年工作,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是引領,要推進一批牽動性強的舉措,努力取得實質性突破。做好今年工作,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是基礎性要求。
報告點擊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2.8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68萬人左右。
看點
持續用力擴大內需
報告摘登
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統籌消費和投資,增強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報告點擊
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統籌超長期特別國債爭取與消費券優化發放,帶動新能源汽車、家電家居等大宗商品消費。加快發展新型消費,實施數字消費提升行動。
深入實施有效投資專項行動。完善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重”項目建設工作機制,抓好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開展制造業投資鞏固提升行動,擴充實施重點產業強鏈補鏈延鏈項目。
進一步提升“雙招雙引”質效。聚焦十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一體推進引資、引才、引技。協同開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招引,聚焦市縣重點產業集群,“一群一策”招引培育生產性服務業。構建招商引資新模式,擴大基金招商合作伙伴。
看點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
報告摘登
堅持科技打頭陣,錨定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走在前列,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報告點擊
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推進合肥濱湖科學城實體化改革,建立省市聯動的支持政策體系和工作運行機制,高標準建設未來大科學城。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安徽范式,健全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體制機制。全力推進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建設。
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新培育科技領軍企業10家以上。健全專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3000家以上。
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實施高峰學科對標晉級、“雙一流”學科培育行動,推進特色高校、特色學科專業建設,穩步擴大優質本科教育。加快省屬高校內涵式發展。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加快發展新工科。
深入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優化提升江淮英才計劃,深入開展“人才安徽行”活動,加快集聚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團隊。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引育留用機制,加強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緊缺人才引育。
看點
加快建設體現安徽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報告摘登
緊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加快“四鏈”融合、實數融合、兩業融合,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資源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報告點擊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以優勢領域為重點,構建先進制造業集群梯度培育體系。加快建設世界級新能源汽車集群,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世界級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集群,高質量建設中國聲谷、視谷、傳感谷。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集群,拓展“光伏+行業”應用。
實施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鞏固提升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開展智能傳感器等關鍵技術研發攻關。支持工業母機自主創新,發展高端醫療、航空航天、工業無人機等裝備產業。加快培育生物醫藥產業。加強生物基材料、陶鋁新材料、鎂基新材料等推廣應用。
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工程。建立未來產業專業化工作推進機制,在首批省級先導區落地一批孵化平臺、產業項目和應用場景。完善技術遴選更新機制和產業培育鏈路,強化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功能。加快發展空天信息產業,推進基礎設施、制造集群、應用場景一體化發展。豐富“低空+”場景,培育省級低空經濟發展示范區。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以國家標準提升為引領,促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紡織等產業邁向中高端。創建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和園區,實現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兩個全覆蓋”階段性目標。
推動現代服務業集聚提檔。加快發展科技服務、金融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產業,建設一批工業設計中心、檢驗檢測中心、共性技術平臺和供應鏈服務平臺。推進服務型制造集聚區建設,推廣定制化服務、共享制造等業態模式,培育兩業融合標桿單位。
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數智云網鏈”等新興數字產業,實施數商高質量發展行動。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化建設。“人工智能+”浪潮正勁,要加強通用和垂類大模型研發布局、迭代升級,擴大在工業、科研、教育、醫療等領域融合應用。
看點
扎實推進重點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報告摘登
勇于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取得一批示范性改革成果,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報告點擊
提升國資國企改革質效。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健全國有企業主責主業動態管理機制,完善國有資本投資負面清單,強化覆蓋子企業的穿透式監管。深化重點領域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推動省屬企業更多布局新興產業。
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健全政府采購領域制度規則,常態化開展工程建設招投標突出問題治理。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重大技術攻關任務,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
深度參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推動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等制度規則統一,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畝均效益導向的要素保障機制,縱深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探索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深化財政金融改革。實施零基預算改革2.0版,推動改革縱向向市縣延伸、橫向向民生保障等領域拓展,構建財政金融協同新模式。推進企業上市“迎客松行動”計劃和“科創100”專項行動,支持更多優質企業上市。
創優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在準入準營、工程建設等領域實施一批重點事項。持續優化皖事通、皖企通、皖政通功能,全面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推進“綜合查一次”改革。
看點
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報告摘登
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加快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積極推進制度型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
報告點擊
全力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深入實施“徽動全球”出海行動,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大力開拓RCEP等新興市場。擴大先進制造業優勢產品出口,拓展中間品貿易和新型易貨貿易,培育一批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數字貿易領軍企業。
推動優勢產業“抱團出海”。支持優勢行業龍頭企業橫向組團、縱向共鏈、資本合作,合力拓展海外市場。發揮徽派企業國際經貿合作聯盟作用,構建海外經貿服務網絡。通過“抱團出海”,推動外貿、外資、外經聯動,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
推進開放大通道大平臺建設。實施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制定完善制度型開放清單體系,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全產業鏈開放創新。拓展完善中國(安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地方特色功能應用。
看點
增強區域協調發展整體效能
報告摘登
加強多重國家發展戰略協同實施,釋放戰略疊加效應,帶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
報告點擊
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更好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主動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深化合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加快建設蘇皖合作示范區、長三角(廣德)康養基地,支持符合條件的省際毗鄰地區建設新型功能區。拓展長三角“一卡通”應用場景,推動專項信用報告等區域互認。
加快皖北地區全面振興。全面提升皖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規劃建設東西橫向大通道。全面提升皖北產業發展水平,深化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深入推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
加強各區域協調聯動。實施現代化合肥都市圈培育行動,加快蕪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推動合淮合六合滁同城化、蕪馬同城化和安池銅一體化發展,支持合肥都市圈與阜陽城市圈聯動發展,支持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皖南特色城市。加快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深入實施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增強城市競爭力。持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創新城市治理,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增強城市對要素的集聚力、配置力。
看點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報告摘登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報告點擊
高水平建設江淮糧倉。著力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1億畝、產量825億斤以上。高質量推進耕地占補平衡。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抓好工程質量和資金監管。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新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00個。穩妥開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試點,針對性做好產業就業幫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高質高效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深入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
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高質量推進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整省試點,完成年內到期662萬農戶延包任務。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試點全覆蓋。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優化提升特色小鎮。
看點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報告摘登
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和價值轉化,在共建長三角美麗中國先行區上展現安徽擔當。
報告點擊
筑牢長三角生態屏障。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加強皖北地區空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和治理,全面推進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進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加快全省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長江大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加強長江防護林、公益林保護,強化巢湖全流域系統治理。
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實現路徑。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升級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加快建立跨區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全面實施重點用能單位化石能源消費預算管理,鼓勵購買綠證、使用綠電。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深化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啟動第二批零碳產業園區建設。
看點
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報告摘登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建板塊聯動、區域協同、業態多樣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加快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
報告點擊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推進武王墩、明中都等重點考古發掘和遺址公園建設,建成開放凌家灘、雙墩等遺址博物館。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釋、傳承創新,開展淮河流域先秦文化考證和研究。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安徽百戲城、省文化館新館和非遺展示館,建設公共文化空間600個。實施文學強基、舞臺藝術提質、網絡文藝創優等行動,推出更多體現徽風皖韻的精品力作。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推進全域文明創建,力爭全國文明城市地級市全覆蓋。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培育時代新風新貌。
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加強區域聯動,構建“一區三圈四帶”協同發展機制,努力打造全國全域旅游發展先行區。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全域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創意、醫療康養、體育賽事等產業。加快文旅業態創新發展、融合發展,推動文旅與科技、工業、農業、商務等跨界融合,積極發展豐富多彩的高品質鄉村旅游。
看點
切實辦好民生實事
報告摘登
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滿足“安居樂業”的多樣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線民生,努力把群眾“小百分比”的急難愁盼辦到“百分之百”。
報告點擊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堅持把穩就業作為優先目標,強化產業、創業、就業“三業聯動”,創造更多優質就業崗位。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脫貧人口、零就業家庭等重點群體穩定就業。
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高質量建設運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新增8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提升省級區域(專科)醫療中心重癥診治能力。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推動更多縣級公立醫院達到三級醫院水平。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全面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基本醫保省級統籌,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托幼一體化。
看點
筑牢安全底線
報告摘登
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
報告點擊
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優化住房公積金貸款、“賣舊買新”、階段性住房補貼等政策。積極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實施安全治理三大工程,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深入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加強重大安全風險防控,常態化開展重點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深入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加快應用場景向城市全域延伸。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大“六尺巷工作法”推廣力度,厚植社會治理文化根基。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提升社區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能力。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