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感受、提建議、話期待。1月20日晚,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等議題,來自不同界別的省政協委員用“圓桌會”的形式面對面交流。現場,發言內容“干貨滿滿”,掀起一波“頭腦風暴”!
農文旅融合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圍繞鄉村振興,省政協委員、民進省委常委、安徽民進企業家聯誼會會長、安徽岸香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保鎖今年上會帶來了兩個提案。
在他看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提振農文旅消費、擴內需不僅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更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農文旅產業,它就像一根紐帶,把城市和鄉村、文化和旅游緊緊連在了一起,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他表示。另一方面,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農文旅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我們解決鄉村人才短板問題,做好人才的引進與培訓,才能更好地帶動鄉村經濟,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如何做好農文旅消費文章?他建議政府要主導,助力民宿發展,從而形成產業發展的良性健康互動,真正做到示范引領。搭建活動載體,聚集流量。如通過舉辦諸如村超、鄉村旅游節等活動,提升鄉村活力,帶動發展。企媒互融共建,強化引領。同時,也要強化監督管理,規范市場。
在深化鄉建人才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方面,他提出通過加大人才引進、強化技能培訓、加強政策支持,為鄉村振興積蓄人才“活水”。
結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黃保鎖認為發展全域旅游,促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是必然要求,農文旅融合是重要引擎。其中,“農”字要當頭,“文旅”要做題,“融”字是關鍵。
他表示,接下來應進一步創新發展模式,整合鄉村資源,一方面立足產業發展優勢,以世界級標準、國際化理念和國際化水平打造更多優質的農文旅項目,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立足管家學院建設,培訓培養更多鄉建人才,為村民打造屬于他們的事業空間,助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
強化林業碳匯科技支撐能力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碳匯,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
今年,省政協委員、民盟安徽農業大學基層委員會主委、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副院長張龍娃圍繞碳匯這一關鍵詞帶來了《關于強化我省林業碳匯科技支撐能力》的提案。他希望以此促進我省林業碳匯科技創新、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與“雙碳”目標實現。
他介紹,我省作為林業大省,林地占國土總面積的近1/3,擁有巨大的碳匯潛力。近年來,我省在林業碳匯領域先行先試,取得實效。
為了更好促進我省林業碳匯工作,發揮林業大省的資源優勢,他建議,健全林業碳匯法律法規體系,為林業碳匯開發、管理和交易提供制度保障。加大林業碳匯科技創新與投入,為林業固碳增匯、碳匯計量和監測提供科技支撐。同時,提升林業碳匯專業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培養熟悉碳計量評估、審定、核證等領域的技術人才,滿足林業碳匯全鏈條人才需求。
當前,我省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為進一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他建議,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政策,加速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部門的轉移。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以縣域為突破口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推進機制,增強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作用。
“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將其放到城鄉融合發展的全局一體部署推進。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他補充道。
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政府工作報告求真務實、措施有力、振奮人心。”談到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省政協委員、致公黨阜陽市基層委委員、阜陽市潁泉區政府副區長張艷印象最深的是經濟規模邁入5萬億新臺階、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舉措亮點紛呈、民生工作持續發力。
結合本職工作,作為一名基層委員,張艷對基層治理、新型城鎮化等領域感觸頗深。“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核心在于人的城鎮化。基層治理的主體是人,治理的對象同樣也是人。”張艷說,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大量人口向城鎮聚集,農村人口隨著遷移出現空心化的現象,不同背景人群的融合也對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張艷認為首先前提是城市。把城市作為城鄉融合發展引領引擎。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新增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拉動萬億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
其次城鄉融合,農村是發展基石。我省還有大量農業人口生活在鄉村,應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制改革。因地制宜,立足自身優勢謀發展,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集體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完善常態化的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同時還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吸引人才回流,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為城鄉融合提供堅實基礎。
把融合作為關鍵路徑。“把‘城’和‘鄉’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戰略謀劃和統籌布局,意味著城鄉功能是互補的,市、縣、鄉、村的產業是協同的。除了功能的融合,產業的融合,還要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的規劃,完善體制機制,打破城鄉二元壁壘,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高效配置。”張艷說。
發展的落腳點是以人民為中心。通過發展鄉村產業、推進鄉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村居民生活品質。在城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保障城市居民穩定發展。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共享城鄉融合發展成果,提升全體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面對城鄉融合背景下,張艷呼吁社會關注農村人口外流給基層治理帶來的新挑戰、新問題。她建議,在工作中要傳承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運用“六尺巷工作法”與“一杯茶”工作法等行之有效的基層治理方式,充分調動“兩委”成員、農村留守人員、社會組織及網格員等各方力量,發揮他們在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全面推動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與發展,更好地服務城鄉融合發展。
值班編輯:程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