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同比增長8.7%,居全省第2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9元,增速居全省第2位;一產增加值同比增長4.1%,居全省第3位……
上半年,全市農業農村系統以“在全省走在前、當示范”為目標,農業生產基礎持續夯實,產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重點領域突破成效顯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
筑牢糧倉根基,夯實發展基礎
田野之上,豐收的底色愈發厚重。上半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6.02萬畝,完成年度任務的98.8%,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油菜生產同樣態勢喜人,全年油菜播種面積32.56萬畝,預計總產3.48萬噸,同比增長2.2%。現代化農業根基不斷加固,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截至目前累計建設農事中心、育秧中心、烘干中心88個,區域性農事服務中心8個。規模化經營的活力也在田野間顯現,50畝以上種糧大戶達419戶,成為穩產保供的中堅力量。
穩固糧倉的同時,農業的產出效益也同步提升。上半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3%,增速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0.8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的表現尤為搶眼,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同比增長8.7%,增速居全省第2位,領跑全省5.7個百分點。
農民增收步伐穩健。上半年,黃山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9元,比全省平均高出1783元,位列全省第4。村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顯著增強,經營性總收入達3.3億元,村均收入47.5萬元,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點燃驅動引擎,激發內生動力
創新,為黃山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澎湃活力。
攥緊“農業芯片”,全市上半年搶救性收集“祁門豆花雞”等珍稀種質資源412份,建成省級以上種質資源保護圃(場)10個;強英鴨育種場入選農業農村部“十五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規劃儲備項目;聯合高校開展“新安斑鱖”等新品種選育,目前已繁育鱖魚種苗約190萬尾。數字化的浪潮也加速滲透農業“肌理”,“黃山市茶產業大腦”交易額激增89.6%,達1396.8萬元;累計建成16家省級“智慧農場”。
全市聚焦“茶葉、花草、鱖魚、臘味、竹食品”等特色賽道精準發力。茶產業龍頭高昂,上半年綜合產值達214億元,同比增長8.8%,出口茶2.7萬噸、出口值7.3億元,分別增長18.6%、16.5%。黃山毛峰“小產區”模式的打造帶來顯著溢價效應,均價較普通產區高出40%。另外,中藥材種植面積增長21.1%,達21.8萬畝;皖南花豬產業綜合產值達11億元;新增綠色、有機、名特優新農產品47個,黃山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標準化建設邁出新步伐,全國首個《鱖魚工廠化養殖技術規程》團體標準的發布,為特色水產養殖提供了新規范。
鄉村建設和運營,在探索中開辟出新路徑。黃山市打破“點狀”思維,創新提出“六聯共建”片區化組團式發展模式,確定12個試點片區,覆蓋62個行政村,凝聚起區域協同發展的合力。更引人注目的是運營理念的革新,黃山市通過組建鄉村運營專委會,推動“整村運營”理念落地生根,精選30個村成立“五微”聯盟,串聯7條精品旅游線路,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拓展發展空間,積蓄躍升勢能
突破,是打開新局面的關鍵,為鄉村振興拓展更廣闊天地。
“雙招雙引”為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上半年,全市綠色食品產業新增項目83個,同比增長7.8%,總投資額53.22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6個,總投資36.6億元。投資的信心也在一產領域顯現,一產固定資產投資額8.4億元,同比增長30.7%,增速位居全省第6位,高于全省21.3個百分點。
閑置資源盤活讓沉睡的資源煥發生機。上半年,全市通過“村企合作、村組自營、村民合作、村級代管”等創新模式,盤活利用閑置農房(宅基地)4700余宗、70.9萬平方米。
祁門紅茶文化系統、徽州黃山毛峰叢栽茶園與茶文化系統雙雙入選第八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選名單;黟縣柯村鎮成功申報國家級產業強鎮項目,品牌價值與產業空間的同步提升,正成為黃山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全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連續四年獲評“優秀”,黟縣榮膺“省級鄉村振興先進縣”……這正是黃山“三農”工作真抓實干、久久為功的生動注腳。亮眼的答卷已成過往,下半年的耕耘正當其時。黃山市將緊扣目標,繼續在筑牢農業根基、提升產業質效、建設和美鄉村、激發改革活力等方面深耕細作,奮力描繪黃山鄉村全面振興的壯美畫卷,為全市高質量發展貢獻強勁的“三農”力量。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