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雨淅瀝瀝地下,皖南的山川草木、田間陌頭碧綠如洗,處處皆是“畫里鄉村”的畫卷,已然是歌中所唱“煙雨入江南,山水如墨染”的境地。
一路看不夠的田園風光,青山云蒸霧繞、山間云嵐縹緲……不知不覺中來到一處有著荷塘美景的地方。細雨如絲,一位披著黑色拉鏈衫外套,將外套上的連衣帽隨意戴在頭上,雙手插在運動褲褲兜里,小個子又不失干練的女子,不仔細看還以為是位“假小子”呢。健康的小麥膚色,彎彎的笑眼,她熱情地招呼大家進屋喝茶。殊不知,這位土生土長、樸實無華的“假小子”可不是普通的“假小子”,她可是黃山區焦村鎮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大名鼎鼎的“小龍女”陳貞。
??
陳貞,70后,黃山區焦村鎮五豐源專業種養合作社的掌門人。上世紀90年代末,陳貞走出大山,來到江蘇南京等地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在人生創業道路上取得了第一桶金后,她沒有去躺平、去坐享安逸,而是選擇回鄉創業。
????
為此,有人說她是“傻子”,為什么說她“傻”,在江蘇二十多年的打拼,她干一行愛一行,硬是掌握了稻漁種植養殖的科研技術,從稻漁種養技術的“小白”,儼然已成為行業內專家,她如果留在江蘇,可以享受其省份行業內專家的優厚待遇,而她放棄了江蘇給她的優厚待遇,選擇回鄉創業,是她“傻”嗎?怎么會!因為她有一顆拳拳赤子心,一份濃濃桑梓情。她是那樣的熱愛家鄉,在她有能力后,她總想為家鄉做點事!那些說風涼話的人,以小我之心態又如何理解陳貞的這份熱愛家鄉的格局和情懷。
????
萬事開頭難,想當初在2016年,將家鄉的土壤水樣送檢后,數據顯示可以種養出真正有機農產品,陳貞就這樣回鄉風風火火地干起來。誰料,實驗種植后,問題出來了,土壤內含沙量較多,水分容易流失,不利于水稻、小龍蝦的生長,怎么辦?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必須解決。陳貞帶領著她的團隊,排除萬難,攻克了一道道難關。
正當合作社取得一些成績時,三年的疫情和2020年7月的大水,差點壓垮了陳貞。一個成功的女人背后一定有一位優秀的男人。焦宗奎,陳貞踏實勤勞的丈夫是她最堅強的后盾。在合作社最困難的時候,老焦表示:“只要我們夫妻在一起,齊心慢慢干,三年后生活不會差。”陳貞提起家人,亦是滿滿的感動,她動情地說:“在回來之前,老焦還是個白面書生,回來做農民后,皮膚明顯曬黑了,人也蒼老了許多。”說到家人,干練、豪爽的“小龍女”雙目濕潤,聲音哽咽了。是啊,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陳貞干事創業最大的自信和底氣,更有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扶持,讓五豐源日益壯大。
??
生于斯長于斯的陳貞更兼有徽商的“徽駱駝”精神和格局。在取得成功后,陳貞秉持“取之于田,用之于民”的觀念,除了流轉1400余畝核心產地土地以外,五豐源在開墾荒地、農事作業等方面,采取“誰有時間,誰會做,就用誰”的原則,解決了當地留守農民工再就業問題。
自2016年以來,五豐源通過種養示范帶動,目前稻漁種養面積已擴大到3000多畝,年產優質小龍蝦5萬公斤、螃蟹1.5萬公斤、優質水稻400萬公斤,年產值達1000萬元以上。如今合作社已帶動1300多農戶,帶動群眾年增收超過100萬元,有效發揮了“龍頭”示范作用。
致富不忘公益,合作社常態化開展巾幗愛心助學、扶貧濟困等公益活動,累計捐款捐物2萬余元,向脫貧戶捐贈雞苗,向紅十字會捐贈大米,為卡點捐贈抗疫物資,關愛慰問困難學生和患病婦女等。陳貞榮獲全省百佳新型職業農民、黃山市巾幗建功標兵、黃山市三八紅旗手、安徽省三八紅旗手、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這些沉甸甸的榮譽是陳貞這些年辛勞付出得到的肯定。
說到五豐源未來的發展,陳貞謙虛地說,自己就是一介“草根”,但她清楚地知道,公司未來的發展和企業文化密不可分,目前五豐源合作社員工呈年輕化態勢,這是新時代新農村未來發展的新鮮血液,更是五豐源以人為本,人性化管理的具體體現。為此她開始思考建立屬于五豐源的企業文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來滋潤五豐源的文化土壤,培育文化環境,提高新時代農民的綜合素質,增強員工的凝聚力,從而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為員工帶來更好的收益。
????
此時室內大家品嘗著生態園荷塘里生長的軟糯甘甜的菱角;窗外斜風細雨,美麗的荷塘和成群在水田里悠閑覓食的白鷺。這一切無不展現出五豐源稻漁種養后生態環境的良好。陳貞自信地說,未來三年五豐源的目標是產值過億。看著實干的陳貞,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位“小龍女”一定會實現她的目標。
稻漁種養是新時代當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方法,無污染和有機植養的結合,不僅帶來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更是新時代農民提高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希望在中華大地鄉村振興的潮頭上,有千千萬萬個“小龍女”激流勇進,造福桑梓。
值班編輯:王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