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山區新華鄉賜田村,提起村民王如俊,大家無不豎起大拇指,夸他腦子活、點子多,還有人給他起了個“外號”——王萬能。
王如俊到底“能”在哪里?
賜田村村民張向陽說:“他很聰明呀,什么都會做,這又發明了剝筍機,幫了我們大忙了!以往我們剝竹筍又累又慢,剝不完的筍子都浪費了,現在有了剝筍機,省事又省力!”
今年48歲的王如俊,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遇事善動腦、肯鉆研,喜歡“搗鼓”機械、“琢磨”電器。他先在村里開了個摩托車維修店,并學習掌握了電焊技術。后在集鎮上開了一家五金建材店。當地人在機電方面遇到一些小問題,都喜歡向他請教。
新華鄉是遠近聞名的筍竹之鄉,現有竹林1.3萬畝。每到春天,成片的竹海中,一根根春筍爭先恐后地破土而出。可是,要想吃到這鮮美的筍子,得靠筍農先把竹筍挖出來,再剝去厚厚的筍衣。
有過剝筍經歷的人都知道,人工剝筍雖然簡單,但比較費時,持續時間一長,手指還會充血或被劃傷。由于竹筍上市的季節性非常強,從3月下旬到4月中下旬,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里,筍竹之鄉的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都格外忙碌,很辛苦。
人工剝筍,除了成本高、效率低之外,還可能造成筍肉的浪費和損害筍體完整性,易致筍肉質量不均。
王如俊自己家沒有竹林,每到竹筍上市的季節,隔壁鄰居就喊他幫忙剝筍子。“幾個人剝來剝去的,手都傷了,也剝得很慢,這一慢就耽誤鮮筍上市,有好多筍子因來不及剝都放壞了。”剝筍之余,王如俊腦中就冒出個想法:“要是能有個機器來剝就好了。”
有想法,即行動。經過幾個月的“搗鼓”,2017年春,王如俊就試著做了一個機器,可以快速剝離竹筍堅硬的外衣。他說,機器剝筍殼,其原理和人工一樣,就是用刀片先把筍衣劃出口子,然后再把筍皮剝掉,再通過齒輪轉動把筍傳送出去。
第一臺機器經過試用,雖然能剝筍子,但質量、效率都不高。隨后,他又研制了第二臺機器,功能比第一臺先進,但試用發現,還是不盡人意。為發明自動剝筍機,他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已投入10萬多元。
經過四年的反復試驗、不斷改進,今年初,王如俊的第五代剝筍機研制成功:自動化效率高、生產更方便、操作更簡單……不管竹筍大小是否一致,只要把它放入該機的入口,肉殼便從出口處自動分離。“人工剝筍,一個熟練工每小時能剝出鮮筍60斤,而一個熟練工利用剝筍機每小時能剝出鮮筍200斤。”王如俊說。
“我家里有320畝竹園,每到筍季,要請許多工人,現在人工工資高,有時還請不到人。去年底,得知王如俊發明了自動剝筍機,我當即就花6000元買了一臺,今年筍季排上大用場了。”涇縣桃花潭鎮前岸村村民王榮國告訴記者,“聽說王如俊還將對剝筍機作進一步改進,等改進好了我肯定還要買一兩臺。”
目前,王如俊的自動剝筍機已售出52臺,主要銷往黃山、宣城一帶,云南、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也有人購買。“下一步將繼續改良技術,并逐步擴大生產規模。”王如俊說。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