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七屆五次全會確定了打造“七個強市”發展目標,提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市。就如何貫徹好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市委七屆五次全會精神,扎實推進我市“三農”工作,本報記者專訪了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朱洪平。
記者:市委七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市,近年來全市“三農”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
朱洪平:近年來,我市扎實推進“三農”各項重點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美麗鄉村建設連續9年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居全省第一。“五微”模式、“黃山經驗”獲省委主要領導充分肯定,全省鄉村建設行動暨美麗鄉村推進現場會、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會先后在黃山召開。上半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5元,居全省第四位。截至8月底,徽茶、中藥、養殖等六大產業綜合產值726.75億元。全市689個村集體實現經營性收入3.39億元,50萬元以上村占比36.14%。
??
記者:市委七屆五次全會的召開對黃山市“三農”工作有何意義?市農業農村局又將通過哪些舉措貫徹落實市委全會精神?
朱洪平:市委七屆五次全會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三農”工作明確了“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我們將牢記“國之大者”,全面筑牢糧食安全根基。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首要任務,強化耕地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堅持提單產、穩面積、減損耗,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技、良鏈、良農融合發展。大力推廣“有農模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力爭到2035年全市糧食產能跨上3.5億公斤臺階;堅持“農頭工尾”,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深入實施以“茶花草魚”為重點的“六業千億”鄉村產業振興行動,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力爭到2027年鄉村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1350億元。搶占預制菜賽道,大力發展以徽州臭鱖魚為代表的徽派預制菜。全面培育和打響田園徽州等精致農業品牌,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探索特色農業發展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培育“山美、水美、村美、戲美、味美”的旅游品牌。繼續爭創一批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園區,推動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創意變生意、生態變業態、資產變資金,著力打造長三角大花園;深化“鄉村運營”,激發強村富民內生動力。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程,用好用活村集體經濟專項補助資金,推進村村共建,實現抱團發展。每年謀劃實施一批示范性強、帶動性強、效益好的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因地制宜推進具備條件和有需求的鄉鎮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園。深化農村“三變”改革,每年打造5至7個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持續推進鄉村運營提質增效,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打造產業村落、基金村落、藝術村落等,培育發展特色種養、文化體驗、新安康養等業態。我們精選了100個具有區位優勢、歷史傳承、文化積淀和產業基礎的村莊,編制了招商手冊,并積極向外推介。到2027年,全市培育100個鄉村運營示范村,經營收益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達50%以上;實施“千萬工程”,打造和美鄉村黃山樣板。持續深化和美鄉村建設“五微”行動,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扎實推進“五美”行動計劃,到2027年建設200個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統籌抓好布點規劃的中心村建設和一般自然村人居環境整治,在現有593個省、市、縣級中心村基礎上,每年再建設80個左右中心村、總數達到1000個,全域打造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縣(區),推動鄉村建設和發展提檔升級、比學趕超。
值班編輯:胡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