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歙縣新溪口中心學校組織黨員、團員等老師前往岔口鎮大坑源村廬山張逢鏗故居,開展了一次探尋家鄉本土著名科學家的“學陶師陶研陶做陶”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張逢鏗故居是由兩幢古色古香的徽派民居組成,一幢作為張逢鏗故居生平事跡展陳館,一幢建成了張逢鏗故居南極館。參加活動的老師們通過張逢鏗生平事跡展陳一幅幅圖片,詳細了解了張逢鏗是1922年2月12日出生在歙縣岔口鎮廬山村,1952年去美國留學,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1958年,他以中國籍科學家身份前往南極科考15個月,成為第一個登上南極的中國人,南極有以他姓氏命名的“張氏峰”。1980年后,他五次回祖國講學訪問,促進中美科技交流。南極館是以“人類的南極”為主題,這是安徽唯一匯集南極知識的展館。有定制的直徑1.2米地球儀,這是老師們最感興趣的陳列品。南極館通過借助聲、光、電技術,讓大家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張逢鏗在南極工作環境的惡劣、科考任務的艱巨、肩負責任的重大。
此次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不僅滿足了老師們對探尋家鄉本土著名科學家的興趣和需求,同時也開拓了大家的視野和思維方式,達到“學陶師陶研陶做陶”的目的。教育教學工作就需要教師具備跨學科、跨領域的視野和思維,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傳遞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值班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