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陽鎮嶺腳村位于歙縣東北部,清涼峰南麓,與杭州市臨安區毗鄰,徽杭公路、徽杭高速公路以及即將開通的徽杭高鐵繞村而過,是我市連接浙江省的重要窗口之一。嶺腳村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省級重點文保單位昱嶺關,是《水滸傳》中“盧俊義大戰昱嶺關”的古戰場。
昱嶺關下嶺腳街
車子停在S324省道路邊的一塊空地上,看到兩排自建的小樓。順著房子往里走,嶺腳老街一點一點展露出來。清一色的石板路,兩邊鱗次櫛比的民居。山谷間,流水潺潺。頗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感覺。
記者在老報人鮑義來先生的九千卷堂稍作停留,兩側直通屋頂的書櫥令人叫絕。鮑義來退休前是安徽日報的高級編輯,2009年退休后回到老家嶺腳村。2013年,鮑義來改建藏書樓,名之九千卷堂,將客寓合肥的大量藏書搬回老家,惠及鄉里。
“嶺腳村是昱嶺關下第一村,它是徽杭古道的一部分。”鮑義來介紹說,村西有昌源河流過,村的東邊方向也有一條河并伴隨河的兩邊漸次發展成村落,通將橋成了一村之中心和交通樞紐,這是一條有著相當歷史的石拱橋。此橋建于北宋以前,聽說在建此橋時,一位將軍帶兵經過,乃有這一橋名。橋亭被一百多年前的一場大水所沖毀,在2017年美麗鄉村建設中重建。與此同時還興建了同樂長廊,更加方便了村民的聚會和娛樂。
鮑義來說,嶺腳老街地理位置優越,商賈往來,熱鬧繁華。徽杭古道經常有行人上山下山,可以做生意,當地村民沿著這條路開了很多店鋪。鮑家來了之后,沿著徽杭古道一路建房開店。明代,潘氏聚合號經營茶葉、百貨,生意不錯。明清以來,嶺腳老街以經營茶葉為主,還有豆腐店、草鞋店等。徽杭古道山路崎嶇,經常有強盜出沒,當時嶺腳就有了保鏢這種職業,護送生意人過關。明代著名學者李日華于萬歷年間兩次由杭州到徽州,經過該村,并在鮑家酒肆吃酒歇息,其中一次有記“度老竹嶺,西腳鮑店酒頗醇美。”據考證,此為“西腳鮑店”舊址,后來賣給了潘家,于2017年恢復了酒肆。
嶺腳老街約長500米,分上中下街,還有橫街、后街。后街與一個人物有關,名潘后,人稱之后先生。聽前輩說潘后與王茂蔭、許球同學。后來王茂蔭和許球分別考中進士,為朝廷所重用,后先生則留守老家,或許也封了什么名頭,因為大凡經過他家門口,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他家門口就豎有兩座旗桿墩。其巷西一片原都是他家房產,大門對著官道,后遭太平軍燒毀,如今后巷仍是當年舊跡。
村民鮑君杰今年32歲,在浙江湖州開網店,平時都是待在外地,節假日回家。鮑君杰說,原來村子全部都集中在村頭一塊,夏天的時候,他會和小伙伴們去岳王泉臺打涼水喝。高速公路沒開通之前,這邊很熱鬧。村民鮑立新說,原來街上是麻石鋪的老石板,聽老輩人說,他們那時候做生意都是從這條路步行到杭州,要走好幾天。
徽州東門第一村
嶺腳古村原叫筠麓村,因其所在之地滿山滿壟都是翠竹,而名筠麓。筠麓歷史悠久,《歙縣志》載:“南宋,赴京官道改出南門,經昱嶺出境,可至京城臨安(今杭州)”,老竹嶺(筠嶺)古關口與昱嶺關遙相呼應,是古時浙江進入徽州的第二道關隘,自古以來,這里被譽為徽州東大門最東的村落。
嶺腳村聚居著潘、鮑兩大姓氏,其中鮑姓人家明正德八年(1513),從槐塘遷入筠麓古村,已有五百多年。不過在鮑氏到來之前,在唐或唐以前,已有其他姓氏家族居住在這里繁衍生息。
南宋定都杭州,徽杭古道便成為一條重要通道,向東可到杭州府,向西可到徽州府。鮑義來介紹,當時,岳飛為了到江西鎮壓叛軍,從杭州到昱嶺關,本來要沿昌源河行軍,由于漲水無法通行,于是派人翻越老竹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開通老竹嶺。
嶺腳村古時是徽州東大門經濟最為活躍的地方之一,明代文獻多記“老竹嶺腳”,東與浙江隔昱嶺關相鄰,昌源河從村中流過,山巒疊嶂,一直向東延伸至老竹嶺,如綠色屏障。明末英雄江天一守衛老竹嶺,倡議修關;大方和尚在老竹嶺,制作老竹大方;王茂蔭關心徽商生命財產,奏請皇上嚴懲昱嶺關下之土匪;《水滸傳》之“盧俊義大戰昱嶺關”,征討方臘,皆過老竹嶺腳。南宋范成大、元代吳訥、現代郁達夫、潘光旦、曹靖陶、汪定執皆有詩文,盛贊此地山水。程振鈞修建徽杭公路嘔心瀝血,有亭碑紀念。
歷史上的徽州信客隨古道而誕生。村之西有老竹鋪,向東翻過老竹嶺到新橋鋪,過了昱嶺關到冷水鋪,就是當年驛站。民間信件通過挑夫或信客捎帶,行走在古道間。明中期在經濟發達地區出現有民信局,清末成立了郵局。歙縣城里設一等局,該村地處兩省交界,設二等局,是為遺址。
“我村先人選在老竹嶺下的徽杭古道和村中小河兩邊建村,作為一個村落的基本生存條件已經具備。”鮑義成說,不僅如此,尤其是明代的徽商興起,人行馬走,上下老竹嶺,免不了要消費,鮑姓和潘姓的遷來,都無不是看中了這里的商機,由此也可見該村先人有著對商品經濟的敏感和敢于接受商品經濟挑戰的勇氣。從此,嶺腳村成為歙東經濟最為活躍的地方之一。
美麗鄉村現生機
鮑義來退休后,一直在家鄉嶺腳村從事古道修復、歷史建筑修繕、村莊環境治理等工作,并奔走呼吁徽州東大門的復興。2016年,他還榮獲“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頒發的“中國傳統村落守望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17年2月,美麗鄉村項目下達后,在鎮村兩級的督促和指導下,鮑義來帶領嶺腳村老退協,成立了“嶺腳村美麗鄉村建設理事會”,全程參與項目建設和各項具體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其感染,嶺腳村更多的群眾也積極投入美麗鄉村建設中,為嶺腳美麗鄉村出一份力,獻一份策。
三陽鎮黨委委員汪永佳告訴記者,目前嶺腳村已納入第三批安徽省傳統村落行列,正申報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鎮里重點從基礎設施改善、歷史人文環境提升、村莊環境整治等方面來打造嶺腳美麗鄉村中心村。2017年度,嶺腳中心村組織實施項目30個,總投入533.45萬元。結合村莊歷史人文特色,投入近60萬元,完成村莊主干道石板鋪裝逾500米;因地制宜通過水泥硬化、石板鋪裝;投入25萬元,完成村內休閑廣場建設,完善了村莊道路、排污、排水等基礎設施。并以黨建文化主題,完成宣傳欄、黨建雕塑等配套建設,群眾活動場所煥然一新。
如今的嶺腳村,一條石板路貫穿全村,干凈整潔;溪水清澈,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麻石欄桿給粉墻黛瓦的徽州村落帶來一絲活潑的氣氛;“大樹下”“五姓橋亭”“通將橋”“文昌閣”“綠漪軒”“一枚別鏡”“岳王泉臺”等古跡得以恢復,從嶺腳村延伸到皖浙交界處昱嶺關長達7公里的徽杭古官道再現往日雄姿。
責任編輯:實習生 吳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