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陽歷史悠久,坊間有“明清的屯溪,唐宋的黎陽”之說。“兩江交匯,三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使黎陽在很長一段時期成為皖浙贛邊陲商業中心和新安江上的碼頭重鎮。2013年,隨著黎陽in巷的盛大開街,黎陽老街展露出新舊交織、歷史傳承的獨特風貌。
“明清的屯溪,唐宋的黎陽”
“我眼睛閉起來,都能畫出黎陽原來的樣子”。在市中心城區黎陽in巷游客服務中心,聽說記者要采訪黎陽老街,黎陽鎮龍山社區副書記呂美娟笑著說,“從老大橋往南五六十米,走過西鎮橋,就是黎陽老街。”
呂美娟是土生土長的老黎陽。她說,黎陽老街一直延伸到率水橋底,分為上下黎陽。黎陽in巷所在范圍為下黎陽。老街上店鋪有不少,我記事時還很熱鬧,有包子店、豆腐店、裁縫店、彈棉花店等10多家店。上世紀50年代很繁華,60年代、70年代初也還行。
“黎陽老街有一條主街,不是很寬,2.5米左右,但巷弄很多。”呂美娟說,黎陽以前有四大家族,都是一些在屯溪老街做生意而住在黎陽的富商。現在保留下來的老宅都是當時黎陽街的大戶人家。
根據黎陽鎮提供的資料,黎陽的舊時街市,與屯溪老街隔江相望。屯溪老大橋(原名鎮海橋)作為他們之間的唯一通道。東自西鎮橋朝西南延伸,全長1200米。黎陽街分上黎陽和下黎陽,原屯溪一中學生公寓樓上曾有一座古老的路亭叫“新亭”,便是上下黎陽的分界線。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設犁陽縣(后改為黎陽),屬新都郡,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新都郡改新安郡,新安江由此得名。據《寰宇記 新安志》記載:廢歸德縣在郡西南五十里,永泰元年,草賊方清陷郡城而縣人自割據八鄉之地保于此。從方位距離分析,這歸德縣治也是處在黎陽。此后一直為休寧縣屬地。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定名休寧后,黎陽屬休寧縣的一個鄉,屯溪即是黎陽鄉的一個都(古時村莊別名)。屯溪又稱休寧縣黎陽十六都。
黎陽老街北面的門牌是雙號,其中2、4、8號是舊式木板門面房。12號是石家大宅院,18號是李氏醫寓,28、30號是賈家大宅院,這三座古宅院保存基本完好,是黎陽老街的亮點。黎陽街兩側還有不少巷弄,北面有黎新巷、利農巷、爐廠巷等;南面有曙光巷、黎明巷、黎中巷等。
黎陽仗鼓在古徽州久負盛名。傳說公元7世紀初(隋末)保境安民的英雄汪華征戰沙場時,以仗鼓壯軍威,得勝之日也以仗鼓歡慶勝利。為祭先祖,黎陽人每年8月都要在汪華當年秋操練兵的地方舉辦廟會。呂美娟是黎陽仗鼓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她在五六歲時,在黎陽的秋收季節廟會上曾看到村民打仗鼓,印象深刻。2004年,呂美娟開始學習仗鼓,并組織當地60多名村民成立仗鼓隊,在重大節慶時表演,成為屯溪一景。
時光流轉 老街重獲新生
如今的黎陽in巷,泛舊破損的墻面被重新粉刷,支離破碎的老屋得到了重新修葺,除了有安全隱患的部分,能保留的古建筑都保留了下來。
黎陽in巷項目部副總項志國告訴記者,2007年黎陽老街改造項目啟動時很多人不看好,一些徽學專家和學者也不理解,當時企業承擔的壓力很大。“但我們的老總非常尊重傳統文化,在改造方面,按照黎陽老街的文化肌理進行,采納了不少徽學專家提出的好建議。”項志國說。
項志國介紹,黎陽老街改造項目的原則就是保留、移植和創新。“對于老街內的古建筑能保留的盡量保留,保留不了的進行移植。”項志國說,老街上的石板是原來的石板,從外地運來一些相似的石板進行補接;老房子上拆下來的窗戶等小構件融入了徽派元素,移植到項目中去。在改造中,也融入了一些時尚、新式元素,比如玻璃幕墻和粉墻黛瓦的結合,既有線條感,很時尚,又充滿文化底蘊。在街區引入了一條水系,讓街靈動起來,運用霧森模仿黃山云海的效果。還在古建筑斑駁的墻面上打造出“蒙太奇”的夢幻效果,像是在一張宣紙上靈動地訴說黎陽的故事,讓游客了解徽州,也能更輕松,更愉悅地游覽黎陽老街。
在石家大院大門口,依然可以看到傳統徽派建筑的標志性符號,粉墻黛瓦,磚雕、木雕、石雕精美古樸。相傳績溪旺川石家村人是北宋開國元勛石守信后代,清朝后期,石家搬遷到此,在黎陽西鎮街經營藥材生意,并開創了“石翼農藥號”。江右賈家在西鎮街上經營瓷莊,都在黎陽老街上修建了豪門大宅。整棟石家大院分為東、中、西三進主體院落。2008年,石家大院被公布為黃山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黎陽老街改造項目啟動之初,石宅被列為重點保護古建筑,針對損毀、倒塌部分進行技術性修復,終于重現當年徽派大宅的氣勢與榮光。經過修繕煥發新顏的石家大院,屬目前黎陽老街保存最完好的古宅之一。經過后期統籌運營,如今的石宅已成為集徽派建筑展示、藝術展覽、民俗演繹、文化活動等多重功能復合的創意體驗空間。
梁宅是黃山市徽州古建保護單位,偌大的宅子如今已被分成三間,成了不同種類的店鋪。記者走進其中一間——徽堂壹號民俗客棧,大廳內,古色古香的房梁、雕花還保存著歷史舊貌。店長侯戎說,梁宅曾是茶葉店,已有136年的歷史。2014年租下房子進行裝修時,遵循不能破壞房子主體結構為原則,任何一面墻、一塊磚、一片瓦都不能敲掉。“我們只能因勢設計,在允許的范圍內增加隔板、構件。”侯戎告訴記者,店內設計采用純徽派路線,去民間搜集徽州傳統物件。另外,還有磚木石雕的物件,有的是從老家具上取下來的,放在這里作為裝飾。
侯戎說,因為對老宅最大程度的保持原貌,加之合理便捷的設計,來這里的住客常常反饋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就像回到了以前小時候住過的老房子。
特色古鎮文化引領發展之路
仙芋傳奇是第一批入駐黎陽in巷的商家,店主徐剛是本地人,他說:“改造后的黎陽老街,傳統與時尚結合,現代感很強,感覺很不錯。”2013年剛入駐時,可以手拿竹竿橫著走,人流量很少。徐剛說,生意好起來就是在近兩年,黎陽in巷轉型做休閑旅游度假街區,接待量明顯好轉。“以前一天就幾十個人,現在一天有一兩百人,生意略有盈余。”徐剛笑著說。
“黎陽in巷要打造非遺一條街,加上這里比較安靜、雅致,也比較符合我們工作的氛圍。我們是作為第一批商戶入駐的。”徽州漆器代表性傳承人甘而可介紹說,“我們也見證了這條街的發展。剛開始的時候,這條街的人不多,慢慢地,很多非遺傳承人都覺得這條街不錯,包括方見塵、蔡永江、汪偉、李紅旗、蒯正華、潘小萌等都入駐了。”
如今,黎陽in巷已經成為國家級AAAA景區。從2013年的年接待20多萬人,商戶10多家,到如今的年接待500萬人以上游客,商戶170家,黎陽in巷管理團隊做出了很大努力。“我們的活動很多,唱游園、演話劇,開藝術展、辦音樂節,每年主題性活動有8-20場。”項志國說,街區堅持專業運營,營造積極有序商業環境,還定期組織星級商戶評選大會、商戶考察學習活動。
黎陽鎮常務副鎮長江波告訴記者,該鎮將以古徽風貌保護和新型業態升級并舉,繼續鞏固優化黎陽老街區域徽文化特色商業街區,逐步延伸發展率水橋北岸西側沿河地塊,借助徽文化長廊等周邊優勢資源,以黎陽水街為軸心鏈接三大業態,構建黎陽古鎮徽文化展示及旅游商貿綜合體。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