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區三口鎮有個湘潭村。村中有條湘潭老街,街不算長,但歷史不短,距今已有738年歷史;街不太寬,但商貿市興,八大商戶曾在這條街上演繹過一番輝煌。
曾經繁華一時
從屯溪出發去湘潭,沿合銅黃高速行駛約1個小時從甘棠口下再行駛5公里,就到了湘潭。遠眺湘潭,頗有美感,一條麻川河自南向北從村前蜿蜒而過,一排依水而建的長長的亭廊裝飾著村莊美的線條。
湘潭是一個典型的移民村,全村移民人口約占98%。這里盛產木竹、糧油、茶葉、中藥材,是中國名茶太平猴魁和黃山毛峰的重要產地,而曾經的湘潭老街,就有八大商戶在此經營,一派繁榮景象。
古街雖窄小,卻并不失之于平直簡約。據村中的老先生葉四九介紹,湘潭老街,古稱金墩街,又稱三口老街,長約300米,寬丈余,始建于明初(1380),歷經明、清、民國數朝代,曾是商貿聚焦的地方,分上街、中街、下街,以中街最為繁盛,街道為麻石嵌鋪,兩側店房多為徽式兩層樓。
老街歷史悠久,據《道光縣志》記載,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金墩街店鋪有30余家,如茶莊、壟坊、糟坊、磨坊、糕餅坊、豆腐坊、油坊、布線店、京廣百貨、日雜店、黃煙店、飲食店等十幾種行業。道光二年(1821),三口茶莊36家,就地收購綠茶,雇人加工,提質定檔,進行洋包裝200多擔,遠銷香港南洋等地。清咸豐年間受太平天國軍與清軍爭戰長達11年之久,境內人口銳減,商業蕭條。民國初年,金墩街市恢復,市景比清時更旺,街面有20余種行業,50余家店鋪及10余家煙館,商賈往來,十分興旺。8家飯店常被往來太平至徽州府販貨挑長扁擔的客商住滿,生意十分紅火。民國時期,較有名的大豐店、太豐店、玉豐店、太平食品名產藕糖就落戶于三口。抗日戰爭時期,日軍轟炸仙源,殃及三口金墩街,商業更跌低谷。至民國38年(1949),金墩街僅剩十七八家店鋪,從業人員(包括商品搬運人員)不足70人。
建國后,金墩街更名為三口街,延續為三口的集貿中心。1958年10月,因陳村水庫建設的需要,淹沒區湘潭大隊江家村、瑤都、黃石等生產隊社員全部遷往三口,形成今天的湘潭村,而村中95%以上的人都住在老街,三口老街逐漸演變成了一條居民街。
留在逝去記憶
《三口鎮志》上記載的一則民間傳說可見老街之繁華:清朝乾隆年間,寧國府府臺大人帶領數人由越山一路巡視而來。行至境內荷葉畈,府臺出轎,注目遠眺,面帶笑容贊曰:“好一個風水寶地,兩旗夾一鼓(南面洪山,北面仙皇山,形如旗,東面[中間]準山,形如鼓),代代出知府”。他認為,此處必有大官,唯恐有失禮節,便徒步而行。走進三口街道,只見街道兩側店鋪鱗次櫛比,店內顧客盈門,進進出出,絡繹不絕,街道中行人來來往往,川流不息,人們喜氣洋洋,笑逐顏開,真是升平世界,繁榮昌盛。府臺徒步走上金墩橋,側頭觀望,見有一條河橫穿旗鼓之間而過,將旗與鼓無情地隔開,府臺無奈長嘆一聲曰:“攔中一條河,永世不開鑼。”
1959年移民過來的張少華今年71歲,在老街住了五年,“剛來時我不過十二三歲,剛讀初中。那時候的老街從下街頭(公路邊)過來那一邊好像都沒有房子,河邊全是老大老粗的椏楓樹,很多白鷺停在樹上,最起碼要兩三個人合抱。過來五米,有個牌坊,連著金墩橋,我都記得清楚。橋過來就進入老街的商業區,就是中街,有藥店、供銷社、縫紉社、飲食店、理發店、豆腐店、食品站……兩邊有十幾家店,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都是這樣。
81歲的葉四九曾是村干部,和張少華一樣,他也是移民,在老街整整住了24年。“我住在中街,這片都是新做的房子,這個壩還是老的,你看,這個墻角砌得多好,以前是店鋪,老門板一下就開店了。”老人帶我們走到老街一處掛有“黃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牌子的古跡——襄安王廟。據了解,該廟是為紀念戰國時代燕國王族襄安王凌霄,是清代時期建筑的房屋,坐北朝南,前是三間普通房,后面是廟堂。一進三間,占地面積約70.47平方米,高6.5米,封火墻為穹式,墻體呈紅色。大門樓閣上嵌有青灰色石碑,上刻有“襄安王廟”四個大字。
到了清代,后人筑廟紀念先祖襄安王。六十年代,文藝宣傳隊還曾在廟里搭臺唱戲。雖然時過境遷,已看不出當時此廟的形貌,但地磚上隱約可見的圖案還是多少能傳遞出歷史賦予其的神秘色彩。
位于中街與下街交界處的三拱石橋金墩橋為老街代表性古建筑。《嘉慶縣志》稱:“縣南十里,明正統年間(1436-1449)建,汪氏重修。”橋頭原有石牌坊2座,今已拆毀。“原來橋上還建有一座木頭亭子,上面蓋有瓦片。橋上還保留著原先的石板路,這兩邊的兩塊長石條就是原來牌坊的石柱底座,可惜現已不存。”葉四九不無可惜地說。橋墩上長滿了綠色的青藤和枝蔓,別有一番情調。
保護一方凈土
三口鎮鎮長孫鴻杰告訴記者:“老街上曾有八大商戶,做茶葉、稻米、木材、桐油、米面等生意,為逃避戰亂,分了兩支,遷到武漢和南京。原來這里水路很發達,當年我們在金墩橋下清理河道、維修加固時,在河里發現很多銅錢,當時有這個風俗,從水路坐船遠行,出門前撒點‘買路錢’,祈福一路平安。這一發現也說明這個地方當時是三口集鎮的商人遠行出門的通道。”
談及老街的保護和發展,孫鴻杰侃侃而談,他說:“2012-2014年,黃山區人民政府對古街重新修整。‘襄安王廟’正在修繕,廟旁兩戶老百姓的房子已經回購,為下一步恢復修繕襄安王廟做前期的準備工作;將把老街上回購的老房子打造成鄉賢館,發揮新鄉賢的作用。我們的整個思路是結合旅游來恢復老街往日的繁華,融入現代的元素,包括一些商業模式。”
歷史上沿街居民多為茶農,以制茶、販茶、售茶為業,因此老街最典型的特色就是手工制茶。“三口鎮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太平猴魁加工技藝制作大賽,影響力越來越大,而湘潭做茶自古有名,在這里流傳著一句俗語‘太平猴魁做得好,還是三口佬’。可見當地人高超的制茶技藝。正好老街住的多是湘潭人,茶季家家戶戶都在家里加工,我們準備跟旅行社對接,讓游客過來可以看到整個加工流程和工藝。”孫鴻杰還說,距離老街不遠處的汪氏宗祠已利用世行貸款項目進行了修繕,目前正在跟北京一家公司接洽,準備打造古園林環翠堂項目,和那片灘涂地融合,往老街輻射。
孫鴻杰表示,老街不管如何打造,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啟動文化保護,挖掘整理傳統文化。老街的原住民很多,記得住鄉愁,不能搞大拆大建。要利用新的商業模式,讓原住民融入進去,讓他們嘗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益處,才能更加自覺地推動老百姓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形成保護、開發與利用的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余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