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區呈坎村,明代大儒朱熹筆下的“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該村地處青山翠竹之中,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按《易經》、“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選址布局,人杰地靈、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歷史文化沉淀深厚,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二圳五街九十九巷
呈坎村的羅會定老人是記者這次老街之行的向導。羅會定是呈坎羅氏第33代裔、羅東舒第21代嫡孫,對呈坎的歷史非常了解。“古村呈坎三街九十九巷兩水圳的特殊格局,是全國古村落中絕無僅有的。”羅會定介紹說,呈坎以原河東一街(名溪東街),并將河西灘地(蘆木園)建三街,即前街、后街、鐘英街,再加上鐘二街,共五街,九十九巷,鑿兩條水圳,穿村過街南流的格局興建住宅,整個村落街巷宛如迷宮。
前街昔日是宋、明、清朝代屬“蕪湖道”的兩京進入江西的官道樞紐,從江西浮梁婺源,走黟縣西遞、祁門、休寧、萬安,經石橋、琶村、潛口過佛子嶺到呈坎,再往許村過箬嶺,走旌德、大通,達蕪湖、南京。“因為是往來的必經之路,當時來往的人很多,前街開了20家左右店鋪,主要經營日用品、雜貨、糕點等。”羅會定說,呈坎的前街、鐘英街是村中的兩條商業街。
“鐘英街的‘鐘英’是指英才集中的意思。”羅會定說,該街自北而南的第一道“十”字路口處,特建有一高樓名鐘英樓。它更為突出風水而建,樓與村落同向,座西向東,為地經“甲”向方位,寓“發科甲”出人才之樓。
呈坎村村落格局與自然景觀,較完整地保留著一派古代風貌。漫步呈坎老街,一步一景。即便是盛夏烈日當頭,也能感覺到處處綠蔭叢叢,淡雅、自然、樸實而又靜謐。長街短巷犬牙交錯,宛如迷宮。兩側民宅鱗次櫛比、縱橫相接,青墻黛瓦、淡雅清秀。
宏偉壯觀的羅東舒祠
在呈坎老街,有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羅東舒祠”和“呈坎古建筑群”(48處),共49處古建筑。羅東舒祠紀念的是羅氏第十三世祖羅東舒,被認為是現存祠堂中規模最大、設計及雕刻出色的建筑,于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東舒,名榮祖,字仁甫,號東舒,宋末元初著名學者,詩人,思想家。他才學廣博,具有安邦治國的能力,元朝皇帝忽必烈多次下旨召見他去做高官,其卻不從。他的思想與陶淵明同調,以處士隱居終身,陶淵明的謚號為“靖節”,而羅東舒自謚“貞靖”。隨著家族的興旺,人們對祖先的敬仰,羅氏的子孫覺得羅東舒很了不起,是家族的榮耀,故建祠紀念,以推祖德。
羅東舒祠占地五畝余,分前、中、后三進,氣勢宏偉威武。祠堂的頭門為欞星門,5間6柱(石柱)牌坊式木制黑柵欄,二道門為儀門,分三間大間,中門上方懸掛《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八字大匾。
“你抬起頭來看,大梁橫梁頂端看起來要新一點。”羅會定告訴記者,1923年,當年他父親掌管祠堂時,整個祠堂進行大的維修,包括這些大梁。在羅東舒祠大廳上方,檁梁重疊,橫直交錯,正中的冬瓜梁粗大莊重。現堂上還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彝倫攸敘”四字,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所書。大廳高大的板門照壁后又是一個天井,其后也是整個祠堂的精華部分,相傳主持續建此祠的羅應鶴,明萬歷間曾任監察御使和大理寺丞等職,深得明神宗龐信。羅應鶴“蓋之以閣用藏歷代恩綸”,故名“寶綸閣”。羅東舒祠以巧妙的結構,精致的雕刻,絢麗的彩繪,集古、雅、偉、美為一體,堪稱明代古建筑一絕。
“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
根據羅會定整理的資料,古村呈坎的村落組合是按照徽州文化傳統的山莊形式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總體環境特征進行組合,具體格局是依它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江南,且在全國也少有。
朱熹當年曾為他的摯友羅頌、羅愿及呈坎題書贊譽“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的聯對。此時的呈坎羅氏已成為徽州的名門望族,人口的增多,原住地不足以容納,需拓展村莊。自宋代前羅族7 世祖羅天錫伊始,決定填灘建宅。至明初呈坎已初具規模。為適應發展之需,在明弘治年間,又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拓展改造,整個村落得以完善和整合。
呈坎在村落建設上,按先天八卦圖主四卦布局形成,詮釋了水火相克生萬物,天地容萬物的先哲理論。古村呈坎史記上載有“呈坎為豐山等山巒環繞,中有坎水自北南流過村”。還有“豐山拱應家聲振,坎水環流世澤長”的贊賞楹聯。整個村落坐西向東,以示避肅殺之氣,迎春陽之和,前有靈金朝山,后倚葛山來龍,背山面水,山環水繞,構成徽州村落的典型格局。
呈坎古村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它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類型豐富,風格獨特,在全國都屬獨一無二。據羅會定介紹,呈坎現存古建筑不僅數量多,而類型多別,有祠堂、社屋、街道、過街樓、古石橋、民居等明代及以上建筑40余處。清代建筑近百處,有明代民居22幢,其中有7幢是三層樓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呈坎鐘靈毓秀、英才輩出、興旺發達、經久不衰。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興起,賈而好儒,賈德結合,儒政相通,文化教育事業興旺發達,在徽州文化歷史發展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正如朱熹在《羅氏族譜》序中贊曰“以進士發科嗣世家業赫,為歙文獻稱首”。
強化保護 發展旅游
1995年5月,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推薦目錄。近年來,呈坎鎮把始終堅持“保護—開發—利用”發展思路,積極實施“靈秀呈坎”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呈坎古村落文化游,不斷加快推進“旅游興鎮”建設步伐。
呈坎老街上,村民羅賢杰開了家鮑記桂花酒釀餅店,他忙著招呼來往游客。羅賢杰告訴記者,他原來在外面打工,一年之前,為了照顧生病的父親,回來開了這家小店。借助呈坎旅游的優勢,自己的生意還不錯。“開了十多年,網上訂單漸多。”7月14日,在呈坎開眾川客棧的老板羅時杰說,他的客棧當天有50人的團餐需要預備,目前生意也不是很穩定,希望越來越好。
走在古街上的江蘇游客姜梅芳對徽州的古建筑很有興趣,她告訴記者,這次來開了眼界,呈坎的生態很好,文化底蘊深厚,建筑風格和田園風光也很吸引她。在她看來,當地還需要更全面的挖掘呈坎的歷史人文資源。
時光荏苒,呈坎老街留存的每一棟古宅、每一條小巷,甚至每一塊磚、每一片瓦的背后,都會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都在向我們訴說著屬于那個年代的悲歡離合。
對于呈坎老街未來的保護,羅會定說,呈坎古建筑保護還要加強,很多村民維修缺乏資金,木結構容易腐爛,容易起火,到最后就成了沒人管古民居。另外呈坎歷史悠久,景區的對外宣傳,應融入更多的歷史文化元素。
責任編輯: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