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水之濱,珰溪河旁,白墻灰瓦,古街廳堂。街邊的老宅被時光打磨得越發耐人尋味,雕梁畫棟的庭院幽深靜謐,雜貨店里三兩人坐著閑聊,巷弄里青藤纏繞,清新的綠色為夏日的村莊平添了幾分詩意。這里描繪的就是休寧縣陳霞鄉的小珰村……
歷來重教 人才輩出
小珰之名始于何時不得而知,只知它的古名叫“珰溪”。舊時,珰溪村東有兩條月亮彎彎的小溪緩緩地合流于村西南的率水河,形似古時女子的耳飾“明月珰”,珰溪由此得名。明代珰溪人金瑤在《珰溪地圖記》一文中說,珰溪自東向西合流注入率水的兩條小溪,“相傳溪流有珰佩聲”,這是珰溪得名的又一說。
來到小珰,自然要走一走小珰古街。“以金文藻為始祖的金氏在唐末時期遷到小珰,并在小珰迅速興盛起來。過去的小珰街,從現在的小珰小學到下街全是清一色的青石板,上街全是麻石板,街兩邊都是老房子,各式各樣的店鋪很多,像什么豆腐店、理發店、米店、吊酒店有十幾家,這些做生意的店鋪門口都建有一個木亭,主要方便路人躲雨、休息。金氏在小珰繁衍生息后支系多房頭多,上街住著六房,就是金氏家族的六兄弟,我家祖上是第四房。”71歲的村民金海棠邊走邊向記者介紹起他記憶中的小珰古街。
金氏特別重視教育,用經商所得創辦書院,培育后人。請來各地名師執教,如元代著名教育家、學者陳櫟就在珰溪坐館多年。后來,明代開國謀士朱升在其未被朱元璋重用前,也曾在珰溪長干門邊上的贏山書院教學。自古名師出高徒,因此珰溪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宋代出了金奎、金革兩位進士,明代出了金彥謹、金彥清、金彥初三兄弟和金輝四位進士,清代出了金蟾桂和金蓉中兩位進士,至于中了舉人之類出仕為官者,更是數不勝數。
古跡眾多 可見一斑
金裕泉,一位年過八旬的耄耋老人,是小珰村土生土長的村民。他說,過去的小珰有“二祠六廳四牌坊”。二祠指的是珰溪祠和忠孝祠。珰溪祠,全村金姓宗祠前后五進,門前敲鑼,后進人聽不清晰,足見祠堂之大;忠孝祠,更是有個感人的故事,小珰出了個孝順媳婦,到了冬天,用自己的身體先溫熱公公的被窩,再服侍老人入睡。六廳分別為繡花廳、忠義廳、同府廳、饒府廳、聚芬廳、天官廳。繡花廳指的是金姓先人曾在皇宮里管過為皇帝繡衣的宮女,回鄉后建了此廳,以示榮耀;忠義廳是指明代時一先人戰死沙場,仆人僅帶回一件血衣,故建之;同府、饒府、聚芬、天官四廳,大抵指先人曾在山西大同、江西上饒等地為官,告老還鄉后建廳彰功。四座牌坊中,有一個貞節牌坊,一個雙孝牌坊,雙孝牌坊就是為上文中那位替公公溫熱被窩的孝順媳婦設立的。可惜這些歷史古跡現已損毀。
據村中老一輩人說,祠堂下面分房頭叫廳,廳又分房叫支廳,大大小小的廳加起來至少有幾十個,小珰的繁華富庶由此可見一斑。金姓是小珰的大姓,當地人還傳有一個故事,鍋是用鐵水澆鑄的,很多人搶著開鐵廠,皇帝就派人制了一個鐵靴,燒得滾燙,誰敢穿進去就給誰家開,結果沒人敢干了,只有一個姓金的愿意以身試鞋,結果送了性命,皇帝于是“金口玉言”:沒有金字招牌就不要開鐵廠,金氏家族就從明代開始獨攬了這個活計。在村中,老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很多,其中就有一個關于朱升的傳說,康熙《休寧縣志》與道光《休寧縣志》也記載了這則朱升在珰溪坐館時的軼聞:相傳朱升擅長觀星相,當年在小珰執教時,常常說話特別靈驗。有一天上午,他在村中水口亭處寫了一副對聯:千年不動今日動,千年不靜今日靜。讓孩童不要揭去。到了午后,突然,水口碣壩邊的山石崩塌,大樹倒下,村人非常驚訝,忙向朱升請教。朱升說,這“千年不動今日動”,便是指水口樹這支筆蘸碣壩這個硯池,珰溪從此文運昌盛了;“千年不靜今日靜”,便是指珰溪財富要銳減。果真,多年沒人中舉的珰溪村,那年就有人中了進士,而做生意的人卻多年失利。
環佩叮咚 老街情長
小珰街巷道四通八達,小橋溪水相連環繞。歷史上,小珰是有名的埠頭、驛站。當時尚無陸路交通,小珰依托穿村而過的率水河,成了商客云集的地方。“這兒還是江西樂平、婺源到屯溪的必經之路,也是古官道,以前很繁華,挑擔子、做生意,到屯溪賣茶業、雞蛋鴨蛋、蓮子、油紙傘的都得從這里經過。”金海棠頗為自豪地指著村中一塊鑲嵌在外墻上的石碑給記者看,那上面刻著當年遺存下來的石柱,上書“龍灣屯溪大路轉彎”幾個大字,相當于指路牌,意在提醒路人到龍灣、屯溪,從此處右轉彎即可。
先有村再有道再有街,小珰古街的形成緣于小珰本就是一條官道,休西的溪口、汪村、流口,以及江西的樂平、婺源方向過來的客人到龍灣、屯溪,小珰是必經之路。
小珰是個大村,與一般的徽州村鎮街巷的狹窄迥然不同,街面很寬。“你別看現在這么寬,以前比現在還寬。每年三月三都有廟會抬閣,閣是用木頭架子搭起來的,下面坐大孩子,上面坐小孩子,最上面坐一兩歲的孩子,由村民們抬著游行,以此保佑家族興旺,風調雨順。抬閣有大風不出、大雨不出、天氣不好不出的‘三不’原則,每年一到這個時候街面上都是人山人海。此外,還有跑馬比賽,也是小珰街上一景,可以四匹馬并排跑,可見街道之寬。”金海棠忙不迭地說。
在小珰古街,老房子已經不多了,有那么幾幢也已經瀕臨倒塌,十分可惜。金樹文家還有一幢保存完好的清末老宅,走進宅子,古樸的楹聯、彩色的琉璃瓦、帶花紋的窗戶玻璃、門檐上精致的雕刻無不讓人浮想聯翩,仿佛穿越到了另一段時光。金樹文今年67歲,在他的記憶里,小珰人生活富足,小珰街熱鬧繁華,他說:“上個世紀解放前后,小珰還曾有三寶:街上不長草、水碓無蚊子、祠堂不結蜘蛛網,可見在以前這里就是一個干凈整潔的鄉村。”
風雨侵蝕,歲月變遷,小珰老屋漸稀,老街依存,只是曾經的石板路變成了水泥路,而更讓人不舍的是,因月潭水庫項目建設,這個有著400多戶人家的千年古村將成為淹沒區。
月潭水庫建設之前,有關部門已針對淹沒區內的古建筑、古文物等進行過摸底統計,市縣月潭辦已針對淹沒區地下和地面文物、古樹名木、古民居、古橋、古墓等古建筑進行過普查,對有價值的歷史遺存進行搶救性挖掘和異地保護,避免因水庫建設而造成各類文物的湮滅。
小珰不小,老街情長,這條不足千米的古街在漫漫歲月中沉淀下獨有的風韻。小溪潺潺流水聲,村婦梆鐺捶衣聲,交織在一起,好似環佩叮咚的聲音,悠然回響……
逝去的終將逝去,太陽每一天都會升起。在明年水庫蓄水前,村民們也將整體搬遷到安置區,開始新的生活。
責任編輯: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