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歙縣城內的斗山街是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也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體的旅游文化景點。
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千年“蛤蟆”古井……讓斗山街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
古井古宅和古傳說
查看相關資料,“斗山街建于明清時期”的說法不在少數,但斗山百姓對此卻并不認同。往斗山街的深處走去,有一處名為“蛤蟆井”的千年古井是斗山百姓認定斗山街自唐朝便已出現的有力佐證。斗山街社區專干張海霞介紹說:“古時斗山街這一段還沒有正式成為居民區,房屋稀少,井泉又缺。唐貞觀元年間,有人在此處看見眾多青蛙圍聚,因青蛙喜濕,所以人們推測此處地下有水,深挖后發現兩個泉眼,人們于是把它們打成了兩口井。因歙縣方言稱青蛙為蛤蟆,這兩口井便被冠名為‘蛤蟆井’。該井也是斗山街綿延至今的最初源泉。”
斗山街因何得名?網絡上給出的是“斗山街因七丘相連,狀如北斗七星排列,故稱為斗山”的解釋,而斗山百姓對此說法再次給予了否定。今年80歲的汪宏坦是地地道道的斗山人,他告訴記者,“斗山和西干山對望,西干山上有一處長慶塔,狀似毛筆,斗山在其映襯下狀似筆斗,因而得名斗山?!?/span>
斗山街并不長,約300多米,但這300米走下來,各種趣味橫生的傳說卻很讓人大飽耳福。斗山街上有一處江宅,門側至今鑲嵌著一座木牌坊,在雕有雙龍圣旨、玉璽寶印的橫梁中間,楷書著“旌表江萊甫妻葉氏貞節之門”十二個大字。汪宏坦介紹說:“相傳元末年間,朱元璋領兵征討元軍,后被元兵包圍困于徽州,最終逃至江萊甫宅附近的’乾明觀’內,而江萊甫宅的后壁就與此觀毗連,后壁樓上則是矢志守寡的葉氏。一日傍晚,葉氏見窗下有一人衣衫襤褸、蓬頭垢腦,便將自食的飯菜放入竹籃,以解該’乞丐’之饑,而這位’乞丐’便是朱元璋。公元1368年,朱元璋做了皇帝,為報葉氏救命之恩,便以選妃為名欲招葉氏進宮,誰知葉氏進退兩難,最終懸梁自盡以保名節?;罩葜笠罁ヒ鉃槿~氏建了此牌坊。”
斗山街的古屋古建非常多,但只要有游客來此,葉氏牌坊都是斗山百姓樂于稱道的。數百年來,江宅幾經修葺,但現在仍依稀可辨那剛勁有力的楷書字跡,實為外人所稱贊。
重利重禮也重教育
在斗山街走了一圈回到汪宏坦家,剛進門便被這古色古香的天井院老宅深深吸引。交談中記者得知,這處老宅是汪宏坦的祖父在清末花了一萬大洋修建的。“祖父原先在浙江做一個八九品的小官,后來辭官經商,有了一些積蓄后便回鄉歷時六年修建了這所住宅?!蓖艉晏够貞浾f,這座宅子是在1898年建造完畢的,當時在斗山街算不上什么稀奇,因為那時的斗山街處處是房,他家的宅子既算不上最大,也算不上最為豪華,因此并不覺得自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別。采訪當天,有同仁止不住地夸贊汪宏坦的老宅,邊夸贊邊說:“斗山街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徽商故里,從這里走出去的徽商那才真是數不勝數,想想那時候的斗山街,一定是官宦商賈的聚居之地,豪宅是少不了的。”只要在斗山街走上一圈,這種說法也能得到證實。
斗山街不是一條商業街,整條街上沒有一間店鋪,那幢幢相連的古建筑,全都是徽商大賈的住宅。這些明清老宅里,有的門臉豪華,有的則簡約玲瓏,各戶高大的馬頭墻摩肩接踵,擠得很近,卻又互相錯落,互不壓制。當地人說,斗山街徽商眾多,他們常年外出,同家人聚少離多,因此用辛苦賺來的銀子構筑起高高的馬頭墻,給留守的婦孺一點踏實的安慰。
從斗山街上遺存的官宅和民居來看,這里有著“以商養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的傳統。上午11時左右,我們來到了“許家廳”,一座私塾院,廳前至今還放置著自清代保留至今的孔子人像。在院子里轉了一圈,仿佛眼前重現了這樣一幅情景,外面古巷幽寂,院內書聲瑯瑯,桂樹飄香,石凳靜坐,無數埋頭讀書的子孫就這樣一代代從從深宅大院走出,開始了屬于自己的雄心勃勃的人生。
其實斗山街的“重文”氛圍并不僅僅只體現在供奉著孔子人像的許家廳,從汪宏坦的老宅中同樣能看出一絲端倪。其實仔細端詳,不難看出老宅的廳堂、廂房的木雕精致典雅,雕工細膩,意韻深厚。大廳上房四扇窗門上有十二幅圖案,以鐵拐李的葫蘆、漢鐘離的陰陽寶扇、張果老的漁鼓、荷仙姑的荷花等八仙為題材,中間襯之以琴、棋、書、畫“文房四友”,兩組圖結合在一起,清晰地表達了建造者對于子孫后輩寄予的厚望。
重塑老街新業態
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斗山街及其特色鮮明的古建筑,讓人不得不感嘆徽派建筑之妙。斗山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方如根向記者介紹說:“為了保護這條老街,我們在2015年成立了一個徽韻斗山文物保護服務隊,我們斗山街轄區范圍內的所有黨員都是服務隊的成員,主要負責干旱季節的巡邏、檢查,對老舊古建筑的維護和查看等等,斗山街就是我們的家,雖然我們能力有限,但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守護好這方水土。”
走在斗山街上,沒有商業氣息,質樸古典的街巷徽韻十足。記者了解到,斗山街能將這份典雅古樸留存至今,除了斗山人的努力外,其規劃與管理也十分科學。“修舊如舊”,楊家大宅、許家廳、黃氏節烈磚門坊……斗山街上的一處處景點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得以精心保護和修繕,原來是什么材料、什么工藝,修繕時就盡量參照,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斗山街看到所有的建筑都能保留著原汁原味。
如今走在斗山街上,隨處都能見到“掃一掃,聽講解”的二維碼標識。經過數年的風雨洗禮,斗山街上的一些古宅已毀,只有一些斷墻、門樓尚存。方如根表示:“雖然一些建筑無法完全恢復全貌,但仍要原樣保留。2016年,歙縣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在斗山街上張貼了二維碼,游客只要掃一掃便能知到這個建筑背后的故事。雖然古建筑的原樣無法完全呈現,但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游客了解這些木牌坊、磚門坊的來歷?!?/span>
斗山社區黨總支書記李瑋向記者介紹說:“2017年,斗山街迎來了幾萬游客,名氣越來越響。下一步我們將配合歙縣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根據斗山街的具體風貌打造旅游新業態,比如發展民宿,建立茶社,或打造一些徽文化元素較強的景點,為古街注入新活力。斗山街作為歷史文化的積淀,作為徽派建筑的縮影,不僅能喚起人們的鄉愁,相信在未來新業態的帶動下,也能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