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溪,地處休寧縣商山鎮東部、新安江上游率水河畔,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村中的瑤溪老街曾是屯溪和五城之間的重要通道,商貿往來繁盛。隨著新舊兩條屯五公路的開通,瑤溪老街功能和作用逐漸散失……
繁華老街已成往事
瑤溪,一個聽上去就很靈動的名字,能讓人聯想到王母娘娘的瑤池,瑤者美玉也,亦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想必當時這里的先人在建村時必是看中了這塊風光秀麗的寶地。村落位于山水之間,一旁的率水靜靜流淌,行走其間,心曠神怡。
瑤溪村支委委員胡永福不過四十多歲,可談起瑤溪的歷史他卻并不陌生。“瑤溪老街在民國時候最為繁盛,整條老街有500多米,當時整條街上全部都是店面,老街是從老屯五路率水河畔進入,一直通到水埠頭。”胡永福說:“解放前的瑤溪交通并不發達,全靠水運,村中有一條通往率水的水運碼頭的路,逐漸形成了這條老街。那時街上店鋪林立,有豆腐坊、雜貨鋪、醬油坊、布店、理發店、染坊等店鋪。我很小的時候,老街雖然沒有之前的繁華,但還有不少老房子,開店的也有。當地村民沿著瑤溪老街走路可到屯溪,或到五城。”
“這就是原來的老街”,順著新屯五路的一個路口進入約百來米,胡永福指著一條小路告訴記者。記者看到,現在的瑤溪老街已經稱不上一條街,只能算是一條小路,老街上的村民紛紛新建了房屋,看不出任何街景,只能通過少許的殘垣斷壁來想象瑤溪老街曾經的熱鬧場景。
在一幢老房子內,村民王尉民和老伴正悠閑地看著電視。王尉民今年53歲,是土生土長的瑤溪人,平時在屯溪做泥瓦匠。據王尉民回憶:這棟老房子原來是何氏祖屋,是他父親在何氏后代手上買下來的。如今,他們一家四口人依舊住在老房子里。過去瑤溪老街還是很熱鬧的,自從公路一通,街的“武功”廢掉了。
休寧是中國第一狀元縣,曾出過十九位狀元,其中清代狀元戴有祺就出生在瑤溪。據記載,戴有祺,號瓏嚴,清休寧瑤溪人,寄籍金山衛。康熙三十年(1691年)狀元,其被欽點為狀元后,授職修撰,在內廷作供奉翰林。在瑤溪“上筒”即后龍山后曾建有狀元廳,前后三進三開間,“狀元及第”匾高丈余,寬約六尺,兩邊鑲龍,字大如簍。戴有祺的人生極其短暫,因病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冬天去世,安葬在故鄉,瑤溪人給予專用地名“狀元墳”。
狀元及第,是瑤溪這個小村莊的至高榮耀。在瑤溪村戴有祺出生的戴氏祖屋內,現在還住著他的后人戴唯孫一家人。
一上一下遙相呼應
瑤溪村緊靠屯溪,距市中心僅5公里,是商山鎮的重要門戶,一灣率水向東奔騰匯入新安江,向南經五城可到婺源。瑤溪的區位優越明顯,交通十分便捷,原屯(婺)線、220省道、國道黃衢高速等均穿境而過。瑤溪環境獨特,生態優美,物產豐富,獨具特色,茶葉、板栗、生姜、李、桃等土特產品特色鮮明,砂石蘊藏量非常豐富。
瑤溪主姓戴和詹,詹遷居早于戴,戴興盛強于詹。瑤溪戴與隆阜戴為叔伯關系,分支瑤溪后,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之氣,一躍成為瑤溪的要姓大族。時代繁衍生息,到清末,戴氏在瑤溪建成有上下兩座宗祠和前門廳、后門廳、中門廳、思誠廳和玻璃廳等七廳,每廳均為高樓大宅。自北向入村,南行200米,在街盡上嶺左轉到“上筒”地段,前行不遠,原有一座狀元廳雄踞后龍山前,這便是瑤溪村揚名的根本所在。
瑤溪村地理位置奇巧,因靠近屯溪,廳堂眾多,抗戰時期,一度成為教育、醫療的后方基地。皖南行署戒煙所、屯溪醫院、上海法學院先后遷移瑤溪,瑤溪對岸的雁塘村也曾接納過江蘇省臨時中學。據《徽州古村瑤溪的歷史風貌》中記載,1942年,上海法學院暫遷瑤溪,使瑤溪的宗祠和廳堂得到充分利用。上海法學院原名上海法科大學,成立于1926年,曾開設法律、政治、經濟及銀行等科系,學院不僅有設在上祠堂和籯經廳的大學部,還有設在后門廳的附屬中學部。大學部的學生以外地人為主,亦有屯溪附近前來進修的少量人員,大學生大多租住在村中幾乎家家都有的空房間里,通常亦在房東家搭伙食。而中學部則以本地附近的學生為主,因無償借助祠堂和廳房,瑤溪戴氏子弟享受免學費待遇。此時,在瑤溪河對岸雁塘村的江氏莊園內則遷入江蘇省第一臨時中學,其學生大多是逃出日占區的江蘇省中學生,因此以瑤溪為中心當時成為徽州地區文化教育的基地之一。加之村中豪宅“何廬”除自住的小部分宿舍外均由國民黨軍52師師部借用,這時外來人口大大超過原住民,是瑤溪從未有過的人氣最旺的時期,如此大量人口的生活消費,使瑤溪呈現出一派特別繁榮的景象。這時瑤溪不僅街上的店鋪生意興隆,而且眾多攤販走街串巷叫賣不絕于耳。人們依據教育、醫療、駐軍等各方面來看,認為當時的瑤溪可以和屯溪媲美,于是產生“上有瑤溪下有屯溪”之說。
新顏舊貌物華移
瑤溪古村有龍頭風尾、雙飛蝴蝶、紅船出海等風水勝景,地靈人杰,歷盡繁華。村中曾經流傳著一首民謠:小小瑤溪村,溪水向東彎;家無三代富,讀書不做官。
今年77歲的戴舜蓮老人說起故鄉的景象,還是那么清晰。“我小時候,瑤溪老街是相當熱鬧的。”戴舜蓮回憶說,原來家里住的老房子是明朝建的,房子靠近老屯五路路邊,周邊的老房子也都是明朝的,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瑤溪老街是五城屯溪之間的必經之路,豆腐坊、鐵匠鋪、供銷社,靠河邊上還有飯店。戴舜蓮在瑤溪出生、成長,在瑤溪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現在的瑤溪教學點原來是何家的大廳和花園改造的,老房子是何家兩個兄弟的,大花園里面原來有個望水樓,用于觀看率水是否漲水,在望水樓旁,還建有一座望月樓。
滾滾率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面對瑤溪老街的消殆,胡永福感慨萬分,“或許是經濟發展太快,變化太大。再說保護其實已經太遲了。”胡永福說,目前村中老房子留存不多,也就六七幢,大多是清末、民國時期的建筑,保存比較完好的還有2幢,尚可住人。原來村內每個路口都有門,還有鐘樓,打更的時候用的,后來都破壞了。
綠水青山仍美麗,新顏舊貌物華移。這是在哈爾濱工作的林景利女士在《心回瑤溪》中的兩句詩。
據胡永福介紹,原安徽省政府參事戴善仁在2016年所著的《徽州古村瑤溪的歷史風貌》一書,詳細地記述了瑤溪的建村年代、建筑風格、民俗活動等內容,是目前瑤溪村的村志,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文字搶救了瑤溪的歷史記憶。而從鎮村一級來看,恢復瑤溪古村或古街已不太可能,只能通過美麗鄉村、傳統村落或環境整治等的建設,積極向上級爭取一些資金,對現有的瑤溪古跡進行局部性的保護,曾經的瑤溪只能隨著時代的洪流成為新的模樣。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