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原叫桂溪。改桂為小,皆因這里與徽州旺族朱熹有關。朱公曾在村中“岑山書堂”講學,即興之余寫下“莫道溪流小,深源更可尋”的聯(lián)對。因此,后人便將桂溪更名為“小溪”……
村口:美輪美奐的入口
對于小溪,了解不多,十多年前去過一次,只知道這個歙南小村距離屯溪比到歙縣縣城還近,只有15公里。
秋末冬初,驅車前往,和十年前相比,小溪的道路不再是沙子和灰塵,而是一色平坦的柏油路。
在村口,一座沖天牌坊頗顯氣勢,據(jù)稱這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的峻節(jié)倫首坊。牌坊為四柱三開間結構,匾額上方前面題有“寶婺中天”,后面題有“峻節(jié)倫首”,從牌坊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這里有一個子孝母節(jié)的感人故事。
離牌坊不遠處是小溪塔,也稱“多寶塔”,塔高四層,建于明萬歷年間,六檐翹角,現(xiàn)為歙縣人民政府文保單位。古代造塔一般為五層、七層或九層,多單數(shù),而此塔卻為四層,據(jù)傳說法有二。一說這塔原計劃造七層,因施工不當,無法再向上建造,造到四層就放棄了;二說是塔七層造好后,上面三層被雷擊倒了。不管怎么說,數(shù)百年過去,仍堅強屹立,也是塔中少見。與多寶塔一路之隔、相望而立的是清嘉慶元年(1796)重建的桂溪亭。該塔為明代里人項永隆建,清嘉慶元年(1796)里人項士瀛重建,亭子占地80平方米,結構講究,典雅氣派。
古塔、古牌坊和古亭,成為小溪的門面,講述著古村的故事,佑護著小溪村2000多戶鄉(xiāng)民。
村里的老人都愿意說自己是項羽的后代,根據(jù)《桂溪項氏族譜》,他們確是項羽的后代。據(jù)傳,最早發(fā)現(xiàn)小溪的是項羽的族人,二千多年前的楚漢之爭,項公兵敗,自刎烏江,他的族人為躲避殺伐,先逃到浙江青溪,后又到達歙縣,發(fā)現(xiàn)小溪青山環(huán)抱,溪水長流,堪稱世外桃源,便在此棲身安家,成為小溪項姓的先祖。
步行進村,經(jīng)過一片大田畈,視野變得開闊起來。小溪村的特別之處,不同于歙縣許多村莊要不地處高山、要不逼仄局促,到了村莊,一條寬闊的大溪(桂溪河)像一條玉帶躺臥村中,溫婉而靈動。
古街:風韻猶存映芳華
過了一座青石橋,進得廊亭,到了傳說中的老街。老街不寬,約2.5米左右,卻無層級緩坡,街巷如脈,橫平豎直,可見古時的小溪街是條旺街。
小溪項姓居多,吳冬至是個例外,今年67歲的他早先隨祖輩移民小溪村,吳冬至是七甲里自然組的村民,現(xiàn)在住的房子是一1989年花了18000元從項文定家買下來后重新翻修過的。
在吳冬至的記憶中,小溪街很長,清一色的青石板路,沒有高低級,一色平鋪,連通全街,店員無數(shù);街道巷子很多,一共有18個巷,每條巷都是從山塢一直拖到河邊,其中長巷口更長。小溪什么時候最旺?用吳冬至說法,大概是明朝時,到了清末,街巷就慢慢蕭條了。
行至老街129號,村民們都勸我們?nèi)タ纯茨谴币呀?jīng)倒塌了大半的老屋。而在這些村民們眼中,小溪最不該倒掉的就是這幢房子了,據(jù)說這是原財政部部長項懷誠同志的祖屋。
房子的戶主叫項竾,今年82歲,見到他時,他正和老伴坐在廚房里津津有味地看電視。項竾說,房子至今已經(jīng)三四百年,2013年倒掉了大半,現(xiàn)在只剩下余屋(廚房)還能勉強住人。果然,在正屋里記者看到,屋頂、屋梁、瓦片大片倒塌,屋柱、屋檐多數(shù)腐爛,原本粗壯的橫梁、精細的木雕無力支撐,原本兩進三間的房子一片狼藉。
項竾說,這幢房子距今至少四五代,祖上曾是湖北漢口鹽商,后來只有父親回來,父親的其他兄弟都住到了外面,傳到他這一代,一直沒有能力修,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個在臨泉,一個在村里新蓋了房子,現(xiàn)在只剩下兩個老的住,無能力修繕。
人文:重教育人才輩出
據(jù)《桂溪項氏族譜》記載:遼西項氏遠祖項泉因避黃巢起義戰(zhàn)亂,于唐中和二年(882)攜子項璉自浙江淳安縣遷至歙州郡城,項璉子項紹又于后唐清泰三年(936)隱居歙縣桂溪。項族非常注重后代讀書,小溪村教化之風蔚然,當然人才輩出。小小一個村落,出現(xiàn)了父子進士、四世一品、“南河四項”之美談。
項牧,字伯謙,宋淳熙甲辰進士。幼聰穎好學,年19補州學教授,登進士授榮州文學、丹陽縣主簿,在此任間,多有德政,為樞臣葉!清代,有曾祖項德旻、祖父項時瑞、父親項憲、兒項綸四代榮封光祿大夫一品官職,其顯赫榮耀無與倫比。
在小溪的項氏家族中,還有清代的軍機大臣、歙縣雄村人曹振鏞稱為“南河四項”的。所謂南河,便是桂溪河之南岸,四項指的是項懷述、項庚松、項道、項授祖四人,他們在金石、詩文等方面各有建樹,在當時頗有影響。
小溪的“叢林寺”在小溪村的東頭,始建于唐太和五年,宋遷現(xiàn)址,明清時曾多次維修,是全縣十寺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該寺正殿有彩繪,殿后有明代水墨圣手丁云鵬的壁畫。現(xiàn)存一幅羅漢、二十四幅觀音。
在小溪,當?shù)厝四钅畈煌氖窃?jīng)的小溪十二景,但大都說不出幾個,在哪里也漸模糊。據(jù)歷史文字記載,還有小溪十二景的生動記錄。這十二景分別是溪干梨雨、源嶺樵云、烈潭秋水、壺山夕照、岑潭松影、西山紅葉、叢林曉鐘、多寶晚梵、蓮臺春眺、芙蓉積雪、冬山秋月、園林夜讀。單是這些景名,既文又雅,與眾不同。而歲月的更替,一些景致已不復存在,但小溪悠久燦爛的人文歷史仍熠熠生輝。
保護:用美麗激活古村
據(jù)小溪鄉(xiāng)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小溪自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以來,積極整合資金,共投入資金1247.52萬元,實施項目30個,完善全村基礎設施建設,,美化小溪環(huán)境。不斷提升小溪古村、古街、古民居、古塔、古亭、古寺等歷史文化內(nèi)涵。同時還投入300余萬元,完成老街整治、叢林寺等歷史遺存以及小溪河道治理、污水處理、水口公園、村容村貌和“三線”整治等,營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使得村容街貌煥然一新,讓千年古村煥發(fā)徽州文化新活力。
老街和村莊面貌整治等硬件水平提升了,小溪還在軟件上下功夫。為提升鄉(xiāng)風文明,小溪還建設了鄉(xiāng)賢文化館,以展示桂溪項氏文化及名人賢達,弘揚傳統(tǒng)美德;編寫《小溪村村史》,為小溪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提供有力文化支撐;建成農(nóng)民文化公園,組建村民廣場舞隊伍,經(jīng)常性開展文體活動,豐富群眾業(yè)余生活;深入開展“好婆婆”、“好媳婦”、“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優(yōu)秀門前三包戶”等文明創(chuàng)建評選活動,不斷增強村民文明意識,提升村民“精氣神”,為文化小溪注入一汪清泉。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