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溪,始建于唐朝,南宋以前稱為“滄溪”,后改為“昌溪”。這里人文薈萃、風光秀麗,是集歷史、文化、生態于一身的千年古村。一條昌源河孕育出這里燦爛悠久的文化,一條昌溪古街,述說著她昨天的輝煌和美好的未來……
徽州建筑的經典寶庫
到昌溪時,雨腳已歇,古村像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紗裙,風姿綽約。在村口的大樟樹下,鄉里派來的“高級導游”、鄉民政助理員、“昌溪通”鄭旺林已等候多時。
“整個村落像一個展翅的蝴蝶,村口的樟樹有1000多年的歷史……”講昌溪,鄭旺林會從村口的大樟樹說起,“樟樹不僅防風,香樟味吹進村還能充當空氣凈化器的作用,木質結構也不容易爛。當時徽州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村落的建設是很有講究的,風光文化、建筑文化、精神文化都要講。”
在老街口忠烈廟前的廣場上,大片的鵝卵石砌就的地畫堪稱一絕。鄭旺林說:“昌溪地畫在全國也很少見,其中一幅畫著花瓶,上面放置三種兵器,預示著連升三級,放下屠刀和諧相處。另一幅像一個不倒翁,中間兩個中國結套在一起,中國結又叫如意結,祝福子孫后代能夠一生平安、事業有成、光宗耀祖。又寓意承諾藏在心中,表里如一,誠實守信。還有一幅圖四個角上有四個如意圖,寓意著事事如意。
步入老街,商店生意依然興隆。最具特色的是古建筑,堪稱徽派建筑精華。離忠烈廟不遠處的太湖祠始建于南宋,祠長40米、寬17.5米,兩邊建有“議事廳”、“生活區所”、戲臺和其它配套建筑。主墻角翹起,八只大鱷魚凌空而立,馬頭墻高低錯落,麒麟怪獸傲立其間,交替起伏,整個建筑群顯得既壯觀又優雅。
街中有一座員公支祠,祠前的木牌坊全國僅此一處,堪稱中華一絕。木牌坊是員公支祠的門坊,四柱三樓。四柱為優質柏木,用抱鼓石緊抱,上部木質宮殿式,明間高出次層一層。匾上楷書“員公支祠”,高瓴垂脊,八角翹起,圓檐滴水。《中國建筑史》稱:“此坊與坊前月池和坊后頗深的祠堂建筑渾為一體,給人以氣吞山河的感覺”。“木牌坊的建筑風格是殿宇式,像一個宮殿一樣來建設,像這種建筑結構、這種形式的木牌坊在全國是唯一的,十分壯觀。”鄭旺林介紹說,木牌坊的制作要求很高,對木頭質量要求很高,需要一個地方生長的完全一樣的木材,再用山核桃油浸泡,浸泡不開裂才能進行組裝。根據記載,木牌坊建設周期長達12年,古代人的工匠精神令人稱嘆。
據介紹,昌溪境內的古屋、古井、古樹、古道、古牌坊眾多,其中有2處國保級文物單位。
人文薈萃的徽州名村
據史料記載,昌溪吳姓是望族。吳少微被尊為新安吳氏始祖。吳少微九世孫吳光(吳氏六十九世祖)又由休寧遷歙西溪南(又名豐溪、豐南)。南宋紹興丙子年(公元1156年)吳氏七十七世祖吳一之因納賦京師(臨安),舟過歙縣深渡,登鳳凰塔,遙望昌源山水環抱,瑞氣縈繞,便探源而入,行至太湖丘,隨從靈犬便坐臥于此,良久不起,擅長堪輿(風水)的一之公竟然也流連忘返,認定此為大吉大祥之地,決心定居于此。因吳氏居住地位于昌溪的太湖丘,故稱太湖吳氏,并尊吳一之為昌溪太湖吳氏一世祖。
昌溪歷代文化名人數不勝數。從昌溪古街上走出去的商人、社會名流層出不窮。國子監吳天金、吳鴻元;登仕佐郎吳象嵩;兵部六品吳鴻亮;戶部九品吳鴻賓;徽商巨賈吳鈞勝;國畫大師吳壽仙、吳淑娟、吳皖生,書法大師吳進賢、吳清望(曾任江蘇昆山知縣),經學大師吳承仕,武術大師吳志青,民間藝人吳葉根,大律師吳迪賢等等。
吳承仕,字檢齋,24歲在舉貢會考時取一等第一。歷任中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國學系主任。武術大師吳志青,原名吳吉安,早年參加孫中山先生創建的同盟會,響應武昌起義,參加光復上海的戰斗。1918年創建中華武俠會(后改為中華武術會),首倡德智體美四育齊全,當選體育研究會會長。孫中山勉以“努力進展以培養革命勢力之組合”,又為武術會題寫“尚武樓”匾。1924年參加國民革命軍隨孫中山北上,任第五軍參議兼武術總教練。抗戰期間,去各地組織軍運。1942年出任西南聯大體育系教授,是多位著名人士的武術導師,在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上表演中華武術,一展中華神功。國畫大師吳淑娟所繪的《百花圖》得吳昌碩先生題跋。1901年羅馬國際博覽會上展出其佳作,被海內外名流嘆為“當代大手筆”。
還有創辦“桃花、杏花書屋”的吳大蓂、吳大楠,“父子同榜”的周茂洋、周孚裕、翻譯大師吳云森,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等等,不一而足……
在昌溪,一直流傳的“吳茶周漆潘醬園”的俗語,彰顯昌溪徽商在古代徽州有著很高的地位。“吳茶”,是指歙南首富吳熾甫和京城茶老大吳道隆;據稱清代盛時杭城有茶行70家,昌溪茶商就占9家,他們是“吳恒有”、“吳元大”、“吳永大”、“天豐”、“吳德大”、“同和泰”、“同和協”、“天一”、“亨大”。九家店號吞吐量占了杭州茶葉的“半壁河山”。而“周漆”指的是油漆大王周友仲和周宗良。
據稱,清末以來,全國漆商首推徽幫,徽幫漆商,又首推昌溪下街周邦頭的周友仲和周宗良。昌溪人憑著吃苦耐勞、精明守信和公平競爭贏得了自己的成功,使這兩個行業在全國獨領風騷,在一定意義上成了徽商形象的縮影。
傳統文化的文明之風
昌溪村的水口,號稱“天下第一水口”。鄭旺林稱當時村民按照堪輿學說的要求人工建成,整個水口呈八卦形狀,水流呈S型緩緩流出,很像環繞著水口的飄帶,也像過去為官戴在身上的玉環帶。
而昌溪街上的三井眼也釋放出昌溪人的智慧之光。相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昌溪的人們為解決村民飲水問題,選在村中一青山翠綠,鳥語花香的木竹塢處掘井取水。由于此處地下水充沛,水質優良,后來吸引了更多居民在此周圍建房居住,為解決眾多人口的飲水問題和方便取水,便在井口之上分別架構了直徑為2.4尺、2.3 尺、2.2尺的三個井圍,這樣可方便擔不同粗細水桶的人群同時擔水,同時又成為木建筑防火的消防應急水源。
“和西遞宏村等老街的明溝不同,昌溪老街底下全部都是暗溝,這樣的設計是十分科學的。一旦遇有火災,揭開石板,可第一時間形成撲火水力。”鄭旺林說。
在昌溪,我們還能感受到昌溪人文明和諧之風。在離昌溪村不遠的周氏宗祠內,按周制,樓上陳女士牌位,樓下三間為男士牌位,這一上一下延續了原始母系社會尊重女性的習俗。而在太湖祠內,大堂正上方有一塊鏤空雕刻,可以開啟。“封建年代一般的村落都推崇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這個地方的特別之處就在于樓下放著男子靈位,村內女子過世之后可將其排位放置在閣樓上。這在其他村是不行的。但我們昌溪卻十分的開明,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促進了昌溪的和諧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鄭旺林說。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