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傳統古村落”“中國千年古鎮”“中國千年古官道”……一個個閃亮的頭銜,都是那么光鮮閃耀。黃山市有一個叫許村的地方,就坐擁這些名頭……
“歙之名鄉慮數十,昉溪為最”
昉溪,就是許村。據記載,許村源于東漢,古稱富資里、溪源、任公村。南朝梁時,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風水,辭官歸隱于此,村名遂為“昉溪”。到了唐朝末年,戶部尚書許儒為避戰亂,徙居于此,嗣后人丁興旺,改名“許村”。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許村依托著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徽安古道迅速繁榮。明清時期,徽商興盛發達,村落建設迅速發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筑。
到許村采訪,“高級向導”許惠培是第一人選。許老曾是歙縣中學的語文教師,退休后安居在許村故宅。跟著許惠培矯健的步伐,我們走進了許村的歷史。“你看這邊,這座牌坊是三朝典翰坊,關于它有一段傳奇故事。”許惠培說;“三朝典翰坊建于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間三樓,四柱沖天。三朝典翰坊牌坊的主人公是汪伯爵和汪德章。
“石質花崗巖的材質讓三朝典翰坊雖然經歷時間的風化,但梁柱光潔,仍舊保存完好。”許惠培說,坊上有“三朝典翰”“奕世承恩”等題字,是為明朝崇禎的中書舍人汪伯爵和他的兒子而立。中書舍人為明朝宮中的書記官,雅稱“典翰”,他的兒子汪德章也得到父親一樣的中書舍人的封贈,故稱“奕世”。
在三朝典翰坊不遠處,矗立著雙壽承恩坊。明隆慶二年(1568年),時值穆宗于朝野倡“瑞侶”,徽商許世積樂善好施,又時年101歲,夫人103歲,朝廷因之旌表,勅封“征仕郎晉贈奉直大夫”,賜建“雙壽承恩坊”。許惠培說,“許世積做了很多好事,修橋補路,還賣掉田地資助了許村建造萬年橋的第一筆資金。恰逢許世積和夫人宋氏壽過百歲,朝廷乃立坊以紀之。此舉為國內罕見。”
移步向前,到了高陽廊橋,高陽橋又稱離合橋。“遠看就像一個學士帽,修建者希望子孫能夠追尋文化知識。”許惠培說,高陽廊橋屬雙孔石墩廊橋,始建于元,最初由元代處士許村人許友山所建。橫臥在昉溪河上,開始是座雙孔石墩木橋,明代弘治年間改為石拱橋,后多次翻修。高陽廊橋長21米,寬5.3米,廊內七間,建筑面積125平方米。內設有佛座,供著觀音菩薩。菩薩朝北,守在這里防止水災,保一方平安。
此外,在許村老街上,還有雕刻精美的薇省坊、五馬坊,三進三開間的大宅祠……燦爛的歷史文化積淀成為許村一直留存的豐厚財富,這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之多,工藝之精,價值之大,在徽州古村落當中也是為數不多的。
士大夫文化孕育出無數輝煌
歷史上,許村出過四十八位進士,大學士許國、末代翰林許承堯均是許村后裔。宋仁宗欽賜為國捐資的許克復為許村“大宅世家”。近年來,則涌現出“一門五博士”“四院士”的輝煌。
一座橋、一個牌坊、一個亭廊、哪怕是一幢普通的老房子,都在向我們傾訴著許村歷史的輝煌。與“雙壽承恩坊”相毗鄰的,是一座兩層樓高的小亭閣,牌匾書“大觀亭”,此亭建于明嘉靖年間。許惠培說這是古時文人聚會之所。大觀亭平面呈八角形,三層檐,樓閣式建筑。一二層八角檐,三層轉為四邊形,歇山頂。底層外墻花窗呈八卦圖形,橫坊以斗拱托大梁,天花板飾以錦紋彩繪。二層有外廊,靠檐置坐凳和欄桿,內柱間置方格隔扉,天花板上有鳳戲牡丹彩繪。第三層為虛閣。亭外觀造型別致,八角飛翹,風鈴叮當,故又稱“八角亭”。據說,登此亭四望,許村遠山近水,村落田疇、古建民居都可以盡收眼底。
“大觀亭這幾個字外圓內方,蓄力飽滿藏鋒,爆發力很強。”許惠培說,大觀亭一層八個角,按八卦來設計,祖先是想用它告訴后代子孫,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就必須廣闊地接觸大自然和社會。站在大觀亭的二樓,可以看收許村景色于眼底,朝北看是五馬坊,朝西看是雙壽承恩坊,朝東看是東升大社,向南看是姬王廟。“我記得很小的時候,從正月初三開始,許村的文人都會聚集在這個樓上,賦詩、對句、畫畫、寫字,這里成了文化交流的場所。”許惠培回憶道。大觀亭寓意深厚,建在許村老街的通衢大道上,就是讓所有路過的許氏子孫領會祖輩的苦心,走正確的路,做正派的人。
許村村落的選址采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整個村落三面丘陵環抱,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仍存留著古人選址時所作“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態勢。“進入許村有一條斜坡,叫倒水葫蘆,一般的水都是向外流,許村的水都是往內流,財氣不會跑掉。”許惠培說,當年,許村的先祖來這里定居,和這個原因很有關系。
“很久以前,村口有一個水口亭名為善化亭。它既是路亭,又是古時親人迎送、惜別之處。”許惠培說,此亭過去還有哲理楹聯:“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從容步出;急不來的心事,想一想,暫且丟開”“陽春有腳九重天上行來,陰德無根方寸地中種出”。“在許村有一個講究,做了好事一定不能張揚,世代以來都有這樣的傳統。積善成德、做好自己,這也真正體現了許村人內心的品德。”說起故鄉的風景,許惠培說,雖然在屯溪買了房,但他更愿住在許村,這里是自己的精神家園。“到許村去吧。到了那里,你會讀懂自然,讀懂歷史,讀懂生活,掙脫世俗的枷鎖。”他的一篇《到許村去》,擴大了許村的知名度,桑梓之情溢于言表。
漫步許村老街,隨處可見許村家規、家訓,沿途經過的大宅祠、薇省坊、五馬坊、東升大社等古建筑,其蘊藏的故事,像一壇老酒,散發著醇厚的文化芳香。
“精心呵護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十里許村,老街很長,原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走的官道。”許惠培說,許村這一帶人大都外出經商,富賈一方。令人惋惜的是,歷史上許村經歷過兩次大的浩劫,民居、寺廟、祠堂等古建毀壞嚴重。
據了解,許村古建筑群(高陽橋、大觀亭、五馬坊、雙壽承恩坊、三朝典翰坊、薇省坊、雙節孝坊、大邦伯祠、大郡伯第門樓……等15個單體建筑)已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保”單位。
據許村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09年至2013年,該鎮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思路,積極爭取國債資金、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和“百村千幢”保護利用工程項目,先后投入2600余萬元資金,對59處古建筑進行了修繕。2014年該鎮完成4幢古民居、5幢古祠堂、1座古牌坊(五馬坊)、2座古橋、一座古亭(大觀亭)的修繕。2015年籌資15萬元對塔山姚家祠堂進行了保護性修繕,還利用徽派保護省級專項資金100萬元對東升大社進行修繕恢復。2016年共投入800余萬元對許村的國保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2017年投入1000余萬元建設文物消防項目。
該負責人表示,喜的是,如今各級政府非常重視對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不惜花重金來修繕這些承載著眾多歷史和文化的“寶物”,諸如我市開展的“百村千幢”等工程已經對部分建筑的保護起到了“輸血”的作用。然而由于體量較大,仍有很多困難和問題,影響著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向縱深推進。
該負責人表示,將盡快組織編制《古建筑保護利用規劃》,明確古建筑保護利用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保障措施。同時,鼓勵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創新古建筑保護方式,讓許村這座千年古鎮綻放出更加美麗的姿彩。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