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三陽,謂之“徽州東門第一古鎮”,被著名文學家郁達夫、林語堂喻為“東方小瑞士”。
尋覓“東方小瑞士”
三陽鎮的中心街,店鋪林立,絲毫找不到老街的蹤影。直到三陽鎮的教育督導洪祖猶把我們領進一個巷口,我們才一睹芳容。“老街上的青石板修于清朝,呈十字形,橫豎有三四里左右。”洪祖猶告訴記者,三陽老街十字街口有岔道,分別通往不同地域。往北可以到績溪、旌德,往西到歙縣,往東到杭州、蘇州等地。
沿著東門頭往前走,兩邊都蓋起了新房,但還能看到古民居的蹤跡。推開存義堂大門,院子里已經是雜草叢生。洪祖猶說,這里原來住的是三陽最有錢的一戶人家,杰出的徽商代表洪樂成。太平天國時期,三陽村的古民居毀壞比較嚴重,當地人稱逃長毛。當時,當地人都逃到江蘇姜堰做生意,洪樂成父親的茶號洪意泰和茶莊在姜堰非常出名,還開了很多分店。賺了錢之后,洪樂成就回家修建祖屋。村內另一位有名的徽商是洪立大,洪立大商號在南通很出名,當時南通整條街基本上都是他家的。洪祖猶說,三陽的徽商以茶商、漆商為多,在蘇州、南通、姜堰等地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我們讀書的時候這里都是老房子,蔚為壯觀。村里原有10多個祠堂,現在還有五六個祠堂,原來這條街是三陽最繁華的一條街。”洪祖猶說,當地有一句俗話,“深山讀書不如十字街聽講。”主街兩邊很繁華,有剃頭店、布店、醬油坊、包子鋪等,相當熱鬧,當時有幾十家商鋪,行人很多,在這里可以學到很多書中學不到的知識。在一家當鋪門口,兩邊分別放置著兩個碩大的元寶石。“這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三陽的元寶石有招財進寶的寓意,當鋪的窗戶設置很高,若村民需要典當就可以站在元寶石上進行交易。”洪祖猶介紹說。
在老街的一座古屋里,80歲的洪東華正在吃早午飯。他從3歲住進這條街,已經整整住了77年。洪東華的爺爺是這間老屋的主人,房子建于光緒年間。當年,這是一家雜貨鋪,他小的時候,家里的雜貨鋪里零食、米、面都有。據洪東華回憶,整條街有飯店、理發店、旅社,還有各種商店,幾乎現在街市上的店鋪,那時候基本上都有。
洪東華說,整條街的老房子現在已被新建的樓房掩蓋,頗顯“委屈”。隨著公路開通,三陽老街就逐漸沒落了,與昔日的繁華不可同日而語。洪東華感嘆,如今,只剩下一些老鄰居還居住在此。
人杰地靈文風盛
據史料記載,三陽先居王姓,繼入胡姓。宋代置王干巡檢司、胡干遞鋪,后王干又稱王干司。明天順元年(1457),洪姓遷入,相傳三陽洪氏始祖牧羊于梅溪之濱,有三只羊吃飽后不愿離去,因而定居,取名為“三羊”,又寓有“三陽開泰”之義,故得村名。
三陽村依山傍水,形似太極。昌源河水,自東而西,環村折南;梅溪河自北向南,穿村流淌匯入昌源。據《歙南梅溪洪氏總譜》上記載,經綸公八世孫曰鋐,由官源仕嚴州教諭,道經歙南葉村見其山水優雅,遂此為家,至二十一世孫曰太四公由葉村遷慈川,太四六世孫又由慈川遷陽川即梅溪是也,生子五,列為恭、寬、信、敏、惠五房,日漸蕃盛恪守家訓商讀為業。
梅溪村居,歷史上曾留下很多贊譽。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范成大冬游梅溪,有詩贊曰:“霜橋冰澗凈無塵,竹塢梅溪未放春。”清安徽學政錢桂森稱之“山水清儷”;戶部尚書曹文埴譽之“山川之美廬山舍桑麻之治人民風俗之淳且樸”,并為此“停車久之”。
“出關后,已入歙縣界,首先見到盆樣的村子,就是三陽坑。四面都是一層一層的山,中間是一條東流水。人家三五百,集處在溪的旁邊,山的腰際,與前面彎曲的公路上下。溪上遠處山間的白墻數點,和在山坡食草的羊群,又將這一幅中國的古畫添上些洋氣,林語堂說:‘瑞士的山村,簡直和這里一樣,不過人家稍為整齊一點,山上的雜草樹木要多一點而已。’我們在三陽坑車站的前頭,那一條清溪的水車磨坊旁邊,西看看夕陽,東望望山影,總立了約有半點鐘之久,還徘徊而不忍去。”1934年,郁達夫和林語堂來徽州游玩時,把三陽寫進游記《出昱嶺關記》,并賦詩《出昱嶺關,過三陽坑后,風景絕佳》,“地傳洙泗溪爭出,俗近江淮語略蠻,只恨征車留不得,讓他桃李領春閑”。
三陽歷史悠久,地靈人杰,是著名的民俗文化之鄉,也是著名京劇演員“阿慶嫂”的扮演者洪雪飛的故鄉,童年時的洪雪飛曾在村里表演《拾繡鞋》《撲蝴蝶》和《鴨綠江》。遠負盛名的民俗文化活動有葉村的“疊羅漢”、中村的“舞獅燈”、三陽的“打秋千”。在洪氏宗祠敘倫堂的一副對聯“打秋千站站肩走五猖梅溪絕活,唱京劇演昆曲扮地戲三陽傳統”,就將三陽傳統的民俗活動一并概括。
這里非常重視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敘倫堂一旁前年新建了敘賢廊,梅溪祖訓、洪氏族規、孝友堂家訓、善行義舉名人等以石碑的形式一字排開。“鄉賢文化就是傳承我們三陽的美德,我們要將樂善好施的精神代代傳下去,把對三陽做過重大貢獻的人青史留名,讓后代人學習前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洪祖猶說。
文旅結合譜新篇
距梅溪書院不遠處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學教授洪謙的故居慈壽堂,此堂在2016年通過黃山市政府專項資金資助及家族集資,進行了結構性維修。
據洪謙侄子洪沛霖介紹,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的慈壽堂,是洪謙童年生活的地方。主屋坐北朝南,為三進兩明堂木結構;房屋整體結構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木結構。歷經200多年風雨侵蝕的洪謙故居,在1958年后特別是在“文革”中遭受嚴重毀壞,加上年久失修,主屋慈壽堂及邊屋適盧都岌岌可危。
2015年2月,“洪謙故居”被評選為黃山市十大名人故居,并由現代著名詩人和劇作家、原文化部部長賀敬之題寫了銘牌。修繕工程主要包括古木建筑結構及磚雕破損修補。木雕修復由90歲高齡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金生大師親自雕刻修補。
洪祖猶說,三陽村的古民居、祠堂大都是乾隆年間建造。破壞嚴重的年代是太平天國時期,約六七成老房子都被焚燒。太平天國之后,得于徽商的成功,重新修繕了不少古建。不料“文革”時期又遭到一定破壞。
村內目前還有老房子100多幢,保存完好也有幾十幢。不過單純靠個人保護,壓力相對較大,資金也有壓力。同時,如果不開發利用,沒有實際價值,也很難繼續保護下去。洪祖猶建議,古街古民居的保護要和旅游相結合進行開發,增強村民的保護意識,一代代傳承下去。
近年來,該鎮以百村千幢古民居和古村落保護利用為載體,多方籌措資金,對域內多處古民居進行修繕。
三陽鎮黨委委員胡衛星表示,鎮里正在整理三陽村古民居的相關資料,會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原地修繕,并將古民居和旅游相結合,在開發利用中保護,比如將老房子打造成民宿產品,和三陽的文化、旅游結合起來,創新保護傳承模式,讓三陽古街再放光彩。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