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之前,祁門縣最繁盛的街可謂是地處祁山鎮的三里街,故民間流傳“先有三里街,后有祁門城”之說。
在祁門打聽三里街,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因為鮮有人不知,甚至我們的尋訪還被當地人揶揄——記者也太“孤陋寡聞”了!
曾是縣城第一街
只要對祁門的歷史稍微有一點了解,三里街在哪?那應該是不需要打問號的。即便三里街現在已經沒了昔日的風光,老屋面貌也因改建走了樣,但三里街的形態沒有太大變化。
我們的采訪是從祁門的仁濟街開始的,祁門縣教育局退休的胡民權,1945年出生,是土生土長的三里街人。他說要講三里街,就得從仁濟橋開始講,盡量還原歷史的清晰度。
胡民權說,三里街形成之前,閶江之上建有兩座橋,一為仁濟橋(建于明嘉靖九年),二為平政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現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仁濟橋的對面,曾有一條仁濟街和秀礅街,這兩條街一直通到三里街,在三里街匯合,在仁濟街前邊還有一條外河街,街邊有一排廊亭,供人們休息。
胡民權介紹:“三里街土名叫桐崗里;并非三里長,實有兩里,所謂三里,是因為距離舊縣衙有三里之遙,又是祁門當時最長的一條街,故得此名??谷諔馉幹?,是祁門最大、最繁盛的中心街。”
胡民權告訴記者:“古時的祁門,交通閉塞,進出兩路,一靠船運,二靠騾馬。三里街地處閶江河、金東河邊,擁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加之祁門的商人需要大量往外運送茶葉、木材、瓷土以及從江西帶入生產生活物資,當地一些人從事起了貿易,開了許多大行,因此閶江河成為祁門人往外向內的生活之河,三里街應時而生,繁盛百年,不足為奇。”
名人趣事煙云過
到了三里街口,胡民權停下腳步,他指著一幢二層的小樓說,這就是中和館的老址,就是祁門“中和湯”的創始店,現在已是私人住屋了。提起“中和湯”,記者的內存瞬間打開,那可是祁門的“著名菜肴”啊?!爸泻蜏背鲎匀锝值摹爸泻宛^”,又稱“中和樓”。胡民權說,中和館的館主名叫陳鳳卿,其祖籍青陽,清末來到祁門,先在三里街以做豆腐為生,后來改行開飯店。
在“中和館”背后的山中舊有梅侯別墅,明代改建為東山書院,老建筑飛檐赤柱、錯落有致,夕陽銜山之際,飛霞散綺,暮靄藤紫,古稱“東山夕陽”乃梅城十二景之一。在東山書院下,設有“吳建虞中醫診所”,此診所是1936年皖南紅軍總醫院院長吳國舜(休寧江潭村人)在安凌城頭塢率領部分傷員突破敵人的大圍剿之后,奉命以行醫為掩護潛伏祁門時所建。
胡民權說,聽老一代人說,舊時的三里街商鋪眾多、貿易繁榮,街上有店鋪作坊百余家,所有店鋪分立街道南北兩面,北面店鋪靠山,南面店鋪臨河,商家皆用紅石壘砌成高塝矗立金東河上,解放后,后人在臨水一面的下端修建成屋,形成三里街上下兩層街的獨特奇觀。
三里街上有6條條石階巷,從街中引出,穿南面店鋪與金東河的謝家、謝家埠、馬家旯、南門坦、周家嘴等碼頭相通,成為當時祁門城與外界聯絡、運輸、轉運、轉載的要道。那時閶江上每日停泊船只、竹排達數百只。祁門人賴以生存的大米、小麥、菜油、糖果、黃豆、布匹、煙卷、紙筆、火柴全靠此水路從江西運進,而祁門山區所產的茶葉、桐油、柏子油、瓷土、木竹、箬葉亦靠水上輸出,整條街市人流不息,生意興隆。
由于當時運輸機械還比較落后,貨船在三里街上下貨后,還需在陸地中轉,所以三里街當時還衍生了一個新的行業——“過載行”?!斑^載行”亦稱“船行”,船行實際無船只,主要依靠在運輸行業中的誠信聲譽,承攬客戶與船主之間的轉載轉運和旅客搭乘業務。民國初年,三里街有舒立大、周允興、馬延龍、馬元泰、馬福順等五家著名的過載行。由于過載行的興盛,驢馬眾多,為解決衛生問題,還特別設立為驢馬裝卸貨物提供“方便”的場地,俗稱驢馬場。
“41號是仁濟站,原來是一個貨站,現在是公房了”“65號,已經幾易其主,現在已經沒有人住,以前開過油坊”“67號,是銀匠店,打金、銀、銅、錫器店”“69號是豆腐店”“48號是裁縫店”“75號是理發店”“54號是轎行”……
那時的三里街,幾乎摸到所有的行業脈搏。
煥發活力看未來
邊走邊看,邊走邊說,不知不覺間,到了老油榨。胡民權說,三里街到這里就算走到頭了,再過去就是五里牌了。此時已是落日西斜,溫潤的暖陽沐浴著這條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老街。三里街,一條兩里長的街,東邊以馬家祠堂(后作福利院)、老油榨為界,西邊到中和館,她舊時的模樣在胡民權老人的描述中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記者的腦海之中,雖說三里街現在的樣子,看似老去,老店、老屋已不復原貌,但街形還在,加上整條街入住率高達90%以上,人氣尚旺。
一條有人住的街,即使沒了往昔的風光,卻足以證明她頑強的生命力。
三里街社區主任汪為群介紹,三里街社區共有萬把人,包括三個村共居在此的村民,這是一個城中村,村中街,有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體。街上現住有兩三百戶人家,千把人。她說:“三里街曾經在2008年時有過保護改造規劃,但由于個別住戶利益述求過高而未實現。目前的三里街尚未出臺相關的保護規劃,對于這樣一個居住密度如此之高、人員十分復雜的老街區,要想全面改造和保護,恐怕不只是資金的問題。從社區層面,下一步將結合老舊小區的改造完善基礎設施,應保盡保,讓三里街煥發新的活力?!?/span>
責任編輯:程紅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