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云山下有個巖腳村,村中有一條人稱“曹半街”的街道。“曹半街”的來歷,皆因早年一青陽香客曹氏入住巖腳,開了一家“曹隆興”,生意日旺,門面愈多,人稱“曹半街”。
A
一條400多年歷史老街
齊云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唐朝時道教開始在齊云山活動。明嘉靖年間,明世宗命龍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師張彥頨來山建醮祈嗣,次年獲子,從宮中內庫撥銀擴建佑圣真武祠并賜名“玄天太素宮”。此后,齊云山道業鼎盛,聲名遠播,成為江南一大道教活動中心。
位于齊云山腳下的巖腳街是去齊云山的必經之地,人稱“曹半街”。關于巖腳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齊云山腳下本來是沒有街的,上下齊云山的香客、游人、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多了,齊云山腳下也就慢慢形成了一條街。齊云山的興起源于唐乾元年間(758—759年),而巖腳村至早為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前后相隔800年,巖腳村形成之前,上下齊云山的人多在下游塘頭或上游南坑落腳、住宿。
香客日眾,山上吃住難以招架,有人便相中山腳下這塊寸土寸金之地。上齊云山進香的有歙州、婺源、浮梁各地、江浙和本省安慶、青陽人。香客中不乏精明之人,青陽曹氏最早入居巖腳,他們在現在的巖腳下街一帶,開了一家“曹隆興”雜貨店,生意越做越興隆,經營范圍越來越廣,門面越來越大,糧食、雜貨、豬肉、糕點以至棺材等喪葬之品都經營,占了半條街,被后人稱為“曹半街”。早在西館落戶的青陽陳氏四兄弟也把目光投向巖腳,老二在巖腳村口處開了一家“德茂永”雜貨店,其子孫又在中街開了“大昌”號飯店和客棧。后來,龍源許家村許氏也來巖腳上街開了“誼成”雜貨,“永昌”糟坊兼飯店。緊接著,胡、汪、詹、趙等姓紛紛來到巖腳擺攤設點,各做買賣。小小的巖腳街熱鬧非凡,雜貨店、糟坊、飯店、理發店、縫紉店、藥材鋪等店鋪塞滿了大街小巷。至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一條因齊云山、由香客興起的巖腳街形成,上自山腳亭,下至今村口,長約700米。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一生登過140多座山,他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九月兩次登上齊云山,并寫下《游白岳山日記》。在《游白岳山日記》中,徐霞客記載了他萬歷四十四年正月游齊云山的情況。據《游白岳山日記》記載,“過橋,依山麓十里,至巖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廟中燈,登山躡冰。二里,過天門。里許,入榔梅庵。”經過一座橋,依順山麓走十里路,到達巖下鎮已是傍晚。登山走五里路,借用廟里的燈籠,冒著漫天雪花,踩著一路冰凌,走二里路,經過天門,再走一里左右,就進入榔梅庵中。徐霞客當年登齊云山時走的一條山道,也叫齊云山霞客古道,當地人俗稱“九里十三亭”。明嘉靖、萬歷年間,齊云山道教鼎盛,為方便游人香客上下休息,在九里登山道上,建有13座亭閣,俗稱“九里十三亭”。
B
一條繁華漸逝的老街
巖腳街下街,有一座登封橋。登封橋坐落在橫江之上,為徒步登齊云山的必經之地。橋亦因此成為吉祥之地,俗諺稱“登封橋上望一眼,高瞻遠矚福不淺;登封橋上走一走,延年益壽九十九。”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橋被洪水沖毀,片石不留,黟縣西遞村人胡學梓獨資重建。
該橋八墩九孔,橋墩船形,拱孔間距14米,橋長147米,寬8米,高9.5米,全以青石砌成。橋面平鋪條石,兩邊立有0.9米高的石欄桿,拱圈為半圓形固端拱。橋上昔日有亭、廟,橋南端有二柱沖天式石牌坊,上書“登封橋”三個大字。橋北端豎有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一塊,全文為:“嚴禁推車曬打,毋許煨曝穢污,欄石不許磨刀,橋腳禁止戳魚,倘敢故違有犯,定行拿究不饒。”
從登封橋下來,便到達巖腳村,一邊澆灌了水泥路,另一邊鋪設了紅麻石板,路兩邊全是兩三層的徽派樓房,環境優美,干凈整潔。向西走到盡頭,就是登山的石路,路的入口可見一座四柱三間沖天式牌坊,上刻“天下第一名山”。據巖腳村主任鄭春慶介紹,巖腳老街分為上、中、下三段,登封橋以上為上街,橋至今村委會下側為中街,其下為下街。
巖腳村方國棟的家在登封橋對面,他開了家名為步云商店的雜貨鋪,門口整齊地羅列著一些小食品、香火材料等。從登封橋上走下來一批游客,他正忙著招呼游客。
“巖腳村位于齊云山腳下,村莊因此得名。”方國棟告訴記者,老街兩邊原來大約開了幾十家店鋪,豬肉鋪、百貨店、糟坊,豆腐店都有七八家。來往的游客很多,特別是登封橋建好之后,上下齊云山的人更多了,巖腳街也更加繁華。九里登山道的十三座亭子建于明嘉靖、萬歷年間,是為了方便越來越多上山的香客和游人,供他們歇息、遮風避雨。在當年是糟坊兼飯店的許氏舊宅墻上,還清楚地掛著幾個鐵環,方國棟說,這是拴馬環,“以前老街很繁華,有的客人騎馬來的,店家就在墻上設置了一些拴馬扣供客人使用。”
方國棟家的店是祖上傳下來的,他告訴記者,祖上曾在老街開了一家面館,設有沐浴室,專門為香客服務的,香客在這里沐浴凈身,吃過素面上山進香。方國棟說,原來上齊云山進香有講究,比如一個星期、半個月左右在家里不能吃葷的,還有到山腳下要將一身洗干凈才能登山等等。
“現在來的客人都直接坐索道上山,老街生意不行,開店的人也少,留不住人。”方國棟說。
陳善其是目前巖腳村僅存的兩家商店之一,他在登封橋頭的家里開了一家小超市,銷售白岳土特產、冷飲飲料,提供包裹寄存等服務。“店開了三年,生意馬馬虎虎。”陳善其原來在外地打工,前幾年感覺齊云山旅游起勢,就回家開了個小店,賺點生活費。陳善其說,現在村里人越來越少,山后的公路和新索道修好之后,大部分游客都是開車、坐索道上山,只有少數游客會徒步登山,生意自然一般,只有周末、節假日好一點。
在老街上行走,84歲的汪順眉老人和85歲的黃小囡老人正坐在屋前聊天。“老街之前人很多,很熱鬧。”回憶起之前老街的情景,黃小囡有說不完的話。黃小囡說,老街上有酒坊、打鐵鋪、醬油坊、糕餅店,重陽節前后拜菩薩的時候更是熱鬧,人擠人,香客們抬轎燒香、敲鼓、吹喇叭,天不亮就上山,好不熱鬧。“我們小時候都是約著幾個小伙伴一起,吃完晚飯就跑上山去看做法事,看完了又跑下來。”黃小囡說。
C
一條盼望再造的老街
走訪中,記者注意到,巖腳村里的房屋幾乎都是大門緊閉,也很難見到村民。鄭春慶告訴記者,該村有200多村民,目前只有50人常住在村內,多為老人和小孩,其他村民有的外出務工,有的已經搬出了村子。
鄭春慶說,巖腳老街是齊云山霞客古道的一部分,在沒修公路之前,香客上山都是從這里走。鄭春慶是土生土長的巖腳村人,在他的印象中,小時候村里來來往往的人還是很多的。特別是橋對岸還沒改造之前,街上店鋪林立,過年過節擠滿了人。原來鎮政府、醫院、學校等機構也都開設在村內。馬路開通之后,鎮政府、醫院、學校都搬走了,店鋪也都倒閉了,這邊就逐漸蕭條,霞客古道漸受冷落,經由巖腳登山的游人更見稀少。“如今,村里的人很少,知道這條古道的人也很少。原來村里還有五六家店,但是這幾年人越來越少,很多店都不開了。”鄭春慶很無奈。
“當地村民都把老房子拆掉建新房,也沒采取保護措施。”鄭春慶說,村里原來有三棟特別宏偉的古民居,都拆掉了,目前村內已經沒有留存的古民居。鄭春慶介紹說,2014年,巖腳村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安徽黃山新農村建設示范項目的資金修建了村委會廣場、旅游公廁,紅麻石道路鋪設、水泥路澆灌投資了200多萬元,雨污水處理改造和三線下地配套投資了100萬元,村容村貌有了一些改變。
鄭春慶告訴記者,村里原來也曾有過恢復老街原貌的規劃,但由于缺少資金最后都不了了之。在他看來,要重新打造巖腳老街,需要把巖腳街和齊云山山上山下旅游融合發展,需要統一的規劃和商業街布局,這樣可以讓農民直接參與旅游,也能成為齊云山旅游傳統文化的補充。“目前村里80%的村民都在外地打工,如果村民能更多享受到齊云山旅游帶來的紅利,就會留在村里,才能有信心將老街打造得越來越繁榮。”鄭春慶說。
據了解,隨著近些年來齊云山旅游強勢升溫,巖腳村已有農民參與辦旅游。
記得祥源控股集團董事長俞發祥曾告訴記者:“在齊云山旅游上,近幾年主要干了三件事。一是聚人,二是筑基,三是轉型。關于筑基,他就談到了要把山上山下串點成線,把觀光旅游的瓶頸打通,保護與建設有機結合,以推動山上、山下、山前、山后一體化發展。”
相信不遠的將來,巖腳老街能作為齊云山旅游項目的補充而得到重視。
責任編輯: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