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杭瑞高速歙縣出口右拐前行約200米,瞻淇村便進入眼簾。踏進老街,濃濃的古樸風情撲面而來,隨處可見歷史的痕跡。白墻黑瓦的沿街建筑、高聳的馬頭墻、老巷深處的小弄堂,韻味十足,瞬間讓人有回到過去的感覺。但面臨著空心化、基礎設施落后等諸多難題,瞻淇老街的保護也遭遇一定挑戰(zhàn)。該如何保護,如何開發(fā),如何更好地將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傳承下去?近日,記者一行前往了瞻淇老街尋找其中的答案。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瞻淇村位于歙縣北岸鎮(zhèn),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唐長安二年(公元702年),章東和、章元鎮(zhèn)兩丞相退隱于此,勞作生息。章元鎮(zhèn)生有二女取名素娥和翠娥,其妻一日和二女上山采桑,母為虎攫,二女呼號奮勇捕虎,母因而得救。刺史奏報朝廷,為表其義,受皇旨在村中興建“孝女廟”和“孝節(jié)橋”各一座,“孝女廟”大門門樓的磚雕上,北宋名相范仲淹題下的“章氏 朝遺御節(jié)孝名家”的手跡仍清晰可見。這也是瞻淇村原始名章祁村的由來,也有“先有孝女、后有瞻淇”的說法。
公元1201年,汪楫與父汪俊遷入章祁后,人丁興旺,歷代有官。村風水地理頗為精通的71世祖俊七公,想方設法破功章氏家族,在祠后連挖二塘,斬斷山脈,章氏支丁從而大減,汪姓日益發(fā)達連出祖孫進士,單老虎巷內就出了不少學有所成者,被縣志記載的就有42位。康熙二年(1642年),其后裔汪作霖任江西九江府德化縣令,借《詩經·衛(wèi)風》“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句,將章祁改為“瞻淇”。
瞻淇村歷史上私塾、書院、文會較多,有七八個,其中最著名的是古梅山書院、上學堂和鄉(xiāng)約所。瞻淇人注重文化教育,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不少名人。該村有清朝著名數(shù)學家學者汪萊,其著有《衡齋算學》等。其后人河州知州汪廷棟精于輿地學研究,曾主持黃河及湟水的治理,做了許多澤及百姓的好事,當時閩浙總督為其題“澤洽河湟”匾,現(xiàn)懸掛在默思堂,他告老回鄉(xiāng)后繪制了第一幅《歙縣輿圖》,為邑人所稱頌。
明末清初時,汪氏后人受祖先崇拜、宗法倫理觀念的影響,建汪氏總祠一座和八座支祠。瞻淇村習慣以血緣親疏來劃分組團和區(qū)域,家是組團和區(qū)域基本的構成單元,支祠隨血緣組團分布,形成各自的次中心。八支祠前村瞻五,后村有三,分布均勻。各支祠因為人丁興旺程度、財力和地位等不同,規(guī)模不一。
宋代宋理宗時,瞻淇人丁興旺,代代有官,以北京兵馬總司汪曙、江蘇縣令汪鴻藻、江西九江府府臺汪作霖為首,在村里興起元宵節(jié)花燈。在明代,辦有廟會,懷念祖先,建有忠烈祖廟。每年正月初八打掃,整理廟內,百姓各配備36碗36盤各類祭品,初九廟內上燈,外界備各種花燈,有竹馬,蛤殼厘、樹燈、猴兒舞棍,魚,直到正月十八日、十九日收會。魚燈至今流傳著,農歷正月初八時,各種大紅鯉魚在大街上輕擺身軀或前俯后仰跌蕩起伏旋圈子,大紅鯉魚每到一戶人家,都會放慢腳步,踩踏著鞭炮的紛屑起舞騰躍,伴著熱烈的鼓聲把幸福吉祥送入百姓家門。
瞻淇村至今還有戲魚燈的習俗。
深刻感受老街古韻
瞻淇村監(jiān)委委員汪云仙告訴記者,整條老街有1000米左右,原來是官道,是徽商往返徽州杭州必經的徽杭古道。街兩邊店鋪林立,歷史上很是繁華。汪云仙說,瞻淇老街是瞻淇村的主街,再以主街為中心軸向兩邊密布開許多條巷弄和眾多人家,縱橫交錯,分布均勻,“它的街巷系統(tǒng)很完整,有中心軸,有方向感,有節(jié)點,有邊沿限定,經過了精心科學規(guī)劃。”
徽州的河水一般都是由西往東流的,而瞻淇的水由東向西流,據(jù)稱最初風水師相中這塊地也與此有關。對風水的理解,應該是謀求一份心理的慰藉,在面對喧囂的塵世時,能靜下心來認真地對待屬于自己的生活,追求能光耀門庭家道繁榮的生活。
沿著古街前行,歷史記憶一路相隨。在大街正中,有青石板建成拱橋一座,其水起源于上坑,水流長年不斷,汪云仙介紹說,因是汪氏后人汪國清在此開設了紙碼店,燒香拜佛還有素紙碼出售,故得名紙碼店橋。以紙碼店橋為界,橋東稱上街,橋西稱下街。
瞻淇老街街道兩側,匯集了一批值得細細探訪的文物保護建筑。這些古民居的屋主對自家的宅院精心營作和美化,尤其是磚、石、木“三雕”工藝,處處體現(xiàn)出巧奪天工的神息與匠心,堪稱徽州一絕。
天心堂位于上街中部北側,建于明代萬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一幢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住宅,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介紹,建天心堂的永生公曾做過歙縣縣令,當時的三朝元老歙縣人許國和其素有舊交,因而請到了明末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它題寫了“天心堂”匾名,懸掛于大廳上。如今,“天心堂”牌匾雖然已經陳舊,依然掛在大廳上方。
天心堂平面為“五間官廳”、“一屋二井”式,布局典型,屋內雕刻精美。在天心堂正堂中,鋪設有四塊大方磚,當?shù)厝朔Q為乾坤印。“乾坤印代表著好的寓意。古代辦喜事,新娘的花轎一定要停在這個乾坤印上,才能下轎拜堂成親,以保長久的吉利、喜慶。”汪云仙說。
再往前走,是老虎巷。沿著山勢隨著地形逐步升高,錯落排列的十余戶人家全是明清建筑的高墻深宅,巷弄極其狹窄,連續(xù)延伸至大街外。在老虎巷,行人只有匆匆前往的欲望,熟人碰到也無駐足聊天的想法,催促了行人,斥逐著喧嘩。“這個巷里面風水好,出的都是讀書的。所以老虎巷也叫步步高升巷。”汪云仙告訴記者,目前現(xiàn)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巷是老虎巷,明清以來出了不少名人、學者,這里學子眾多,書聲瑯瑯,如虎吼叫,讀書求學虎虎生風,令人敬畏,故而得名老虎巷。
老虎巷底是九世同堂古民居,九世同堂因門罩上有精美的“九世同堂”磚雕而得名。據(jù)了解,其宅屬汪姓,其曾祖父在蘇州開米店發(fā)家后,委托管家(遠房親戚)回故里建成此宅。
村民呼吁加強保護
“對瞻淇老街的歷史我們知道的不全,也不知道如何介紹。”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瞻淇村中不少村民對古村、古街的歷史并不十分了解。
86歲的章玉仙是瞻淇村村民,自嫁到本村開始,她就一直居住在汪裕壽宅。如今,章玉仙和另外幾戶人家住在這里。九世同堂古民居平常沒人住,村民翟順來是該古民居的5個產權人之一,他負責保管古民居,新房子就在隔壁,經常來看看房子開開門。翟順來希望政府能幫助投入資金,對古民居進行修繕。
“很多村民全家都搬到外地去了,村里的老房子空下來的越來越多,居住的多為老年人或是貧困戶。”汪云仙說。大部分村民全家一起搬走了,很多古民居處于無人居住無人看守的狀態(tài)。古民居有人住,其實有時也是對它的一種保護。“能保存下來不容易。”汪云仙說,村里面對古民居有一些資金補貼,戶主也會拿出部分資金對房屋進行修繕,但保護力度仍然不夠。
瞻淇村因缺少統(tǒng)一管理和規(guī)劃,大部分古民居已拆改建,現(xiàn)存的古建筑還有100余幢。近年來,瞻淇村蓋的新房以徽派建筑為主,徽派建筑得以繼承,既尊重現(xiàn)代人的生活,又把自然環(huán)境、人文歷史加以保護,和自然環(huán)境氛圍一脈相承,和諧相處。
瞻淇老街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村內古民居基本完好,如天心堂、承蔭堂、寧遠堂、九世同堂、蘭芬堂、京兆第、資政第、居然舊居、存省軒等。瞻淇村已開始著手保護尚存的古民居,讓瞻淇村悠久的歷史文化得以繼承光大。據(jù)歙縣財政局駐瞻淇村扶貧隊長王寶文介紹,從去年開始,古村落保護專項經費投入300萬元,用于古村落道路設施、古民居保護、三線下地工程等經費,項目已在開展。“你看,這嶄新的石板路,就是去年年底新修的。中間還是過去的石板,兩邊損壞了,安裝了新的石板。”他說,對老街的保護開發(fā)要因地制宜,在保護當?shù)匚幕鷳B(tài)的前提下,進行修繕、開發(fā),把老街保護得更好。
責任編輯: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