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街:曾經休寧的中心街
休寧,始建于東漢建安十三年,至今有1800多年歷史。位于縣城的齊寧西街是當地曾經的商業中心,也是徽州繁華的一個縮影。西街西起夾溪河大橋頭,東至陪郭頭,全長560米,街寬4米,由紅石板規整鋪成。自明清到民國甚至是解放后,這條街道一直是休寧縣的商業中心,也是休寧縣歷史最悠久的古街。
歷史上,西街的繁華吸引了商家前來經商,也吸引了休寧的大家旺族前來居住。績溪上莊人胡天柱首創的“胡開文墨莊”就在西街118號,前為墨店,后為制墨作坊。民國4年(公元1915年),胡開文墨莊制作的地球墨,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和南京勸業會優等獎章;海陽四大家之一的書畫家查士標,狀元汪繹、汪如洋也曾居住在齊寧西街,因此又稱狀元街。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陪郭頭,往東去是東街,往西去是西街,往南去是南街,往北去是北街。”說起西街,休寧縣地方志主任汪順生如數家珍:“東街曾經是政治中心、南街是田園、北街是住戶、西街則以店鋪為主,是縣城的商業中心。休寧縣城的格局,“北門住戶南門田、東門牌樓西門店。”兩句話可以概括。
從陪郭頭走下臺階往西到夾溪河橋頭。沿街店鋪林立,為前店后坊亦商亦家的格局,明清時期的風格和昔日的熙攘與繁華掩映在今日的靜默中。汪順生說:“曾經,這里店鋪林立,沿街有大型的商貿公司、門市部,兼營南北雜貨、紙張皮棉、醬園魚行、當鋪銀樓、藥店診所、轎行鹽棧、文具百貨、豆腐肉鋪、傘店布店、酒肆客棧等,還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手工作坊和民間技藝店,如刻章、修鐘表、打餃、下面、剃頭、賣魚鉤、賣壽衣、禮品店、彈棉花、打洋鐵、賣刀鋸等營生,林林總總有300多家。”
“建國后,經過歷年建設,街道逐漸改觀,商業中心和繁華區漸由西街移至南、北大街。西街走向落寞。”汪順生說。
B
探訪:寂寞長街鎖春秋
“海陽菜館”,是我們走進西街最深刻的記憶。如今,掛著飯店門牌的店鋪已是一家紙扎店,經營的主人是來自五城的孫艷娟。“我年輕時從五城到這來,盤下了門店,已經30年了。”孫艷娟說,“原來生意還可以的,現在生意差了很多。我72歲了,已經拿了退休金,做不做無所謂,子女們也不愿意做這個事,說不定哪天就關門了。”
孫艷娟隔壁的鐵器店老板來自浙江永康,也已在此堅守了17年。老板很低調,他告訴記者,店面之前是賣服裝的,再之前是下面條的。現在生意一般,生活就能湊合過。
再向前走,是一家鐘表店,店內依舊保持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裝飾。“修理各種進口國產手表”、“手表修理質量第一、信譽第一”……這些老式廣告都是店鋪老板方龍生父親親手畫出來的。“師傅您幫我看看這個表怎么了?”采訪中,一位市民拿著表來找方龍生,不出一會,方龍生就檢查出手表中存在的問題。
老板方龍生子承父業,是本地人,土生土長在西街修表40多年。“現在修表手藝賺不到錢,年輕人不學,混到退休就算了,生意不好做。”方龍生說:“我都50多歲了,搞點手工活混個生活。”
踏步紅砂石板路,西街昔日的繁華仍依稀可見,雖然已經褪了色,但曾經的興盛仍頑強的擠進我們的眼睛。汪順生介紹:“你看,這個群益百貨商店第一門市部又叫‘胖子吳’店。”原來店里有個店長姓吳,長得胖胖的,服務態度各方面都好,生意做得好,給大家印象很深,自成品牌,大家就叫“胖子吳”店。店名不記得了,“胖子吳”店卻一直流傳下來。
在西門橋遺址,汪順生介紹說,西門橋在宋代叫惠政橋,原來有護城河從橋下流過,還可以開船,解放后被填平了,不過還能看到拱橋的痕跡。
沿著汪順生介紹的東青巷往里走,來到黃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汪繼平老宅。古巷幽深,難掩繁華,一進套著一進,一眼望不到頭。這里曾經是胡家大院,是曾經胡開文墨店的家屬居住區。往里走,一道木門擋住了去路,通過門縫往里看,仿佛穿越了時光的隧道,景深幽遠,歷史蒼桑。
在這里,記者偶遇外出回來的市民唐安恒,他父親唐永寬編纂了解放后第一本《休寧縣志》。唐安恒在西街住了一輩子了,在唐安恒的印象中,西街幾乎沒有變化,幾十年都沒變化,感覺現在比之前還要衰落了,“六七十年代還有幾家店,雖然談不上繁華,比現在還要興盛一點。”他說。
休寧縣文廣新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據2014年的統計,齊寧西街掛牌保護的共有26棟古民居。雖然這些古民居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但還達不到文保標準。
C
保護:何時暗香盈休城
“如今很多大商場、集市上買不到的小商品這里都有,很多商戶還是推著貨郎擔來賣的,這就是西街的特色或存在的價值。”汪順生說,百姓生活所需要的小東西在西街都能淘到,這里有原生態、最市井的生活,這也是它能頑強生存到現在的原因。
商戶方銘遠認為,“西街需要開發,必須要開店,先把市場培育起來。”據他觀察,如今在西街開店的商戶不到10%,主要還是經營老手藝。他說:“很多游客不知道休寧有這樣一條老街,牌子沒有打出去,特別是晚上到11點路燈就關了,一片漆黑,哪有游客愿意來呀。”
行盡西街,一幢修繕完好的古建筑出現在記者面前。“我想給西街的保護帶個頭。”持有人聶小利說,這幢古建筑剛剛花了100多萬元裝修好。聶小利是休寧人,在屯溪老街經營古玩生意20多年。三年前,他將西街這棟古民居買了下來,按照“修舊如舊”進行裝修、恢復原樣,保持傳統的味道。“那時候這里面一塌糊涂、茅草叢生、破破爛爛、漆黑一片。”他希望西街能早日開發,把保護與旅游的文章做好。
記者了解到,齊寧西街在很早之前便列入當地政府的開發規劃,只是由于歷史、資金等原因一直擱置著未開發。正是因為這樣,關于西街一直有兩種聲音:一種希望早日舊城開發;另一種是不贊成開發,希望政府全力做好保護工作。
“從文化部門的角度來講,盡量保持現狀維修,文物的保護遵循‘修舊如舊’的口號。”縣文廣新局一工作人員表示,真正的保護還是要讓這些老房子活起來。“同安堂是西街保護的一個正面典型,通過改造,讓老建筑活起來。”
該工作人員口中的“同安堂”用地面積1198.88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600平方米,系2013年4月23日由黃山市奧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向休寧縣慈善協會無償捐贈并定向用于齊寧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改造后,休寧縣海陽鎮齊寧社區工作人員入駐同安堂內進行辦公,為齊寧社區提供了更寬敞、優質、便捷的服務場所。
記者了解到,7月25日,《休寧縣齊寧西街街區保護規劃編制服務采購項目招標公告》對外發布,本次規劃編制是為了鼓勵活化利用,對街區進行品牌形象定位。公告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內的建筑物、構筑物分類保護均有要求,要求采取修繕、改善、整治和更新等措施;按照建筑物保護分類提出建筑高度、體量、外觀形象及色彩、材料等控制要求。建設控制地帶應當按照與歷史風貌相協調的要求控制建筑高度、體量、色彩等。
同時,在不改變街道空間尺度和風貌的情況下,優化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交通環境、基礎設施改善和消防安全等措施。對現有的戶外廣告、招牌、空調室外機、太陽能熱水器等建筑外部設施等街道公共設施的尺寸、形式、材料和位置等提出規劃控制要求。
“生活氣息濃厚,這就是西街特色。”汪順生說,西街要在不破壞原來風貌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改造,要讓老街在保護中煥發新生。”
責任編輯: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