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間房屋鱗次櫛比,從一條不足3米寬的街道上生長開來。青山環綠水、綠水繞青山,兩面青山東西呼應,豐源河沿著上豐老街靜靜流淌,養育著這個古老的村莊和岸邊的百姓。河水映襯著兩岸白墻灰瓦的民居,安謐融洽。這是記者走進歙縣上豐老街的第一印象。光陰荏苒,上豐老街走過喧囂盛世,見證市井繁華,在年歲中沉淀獨有的魅力,依舊守望著那一段熙熙攘攘的舊時光。
一條村街曾繁華
上豐鄉上豐村地處歙北,始建于南宋,始祖宋貺由河南開封遷來。宋貺生于北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歿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曾任南宋戶部仕郎、吏部尙書、光祿大夫。因主戰反和得罪秦檜,休至歙城。宋宗譜記載:“宋室南渡,國祚紛紜。太后攝政,權史部卿。劾奏奸相,休至歙城。紫陽院后,公配佳城。徒居歙北,乃公之孫。惠流奕世,派衍繁興。”故后與夫人黃氏合葬于歙縣縣治大堂后的白蓮院(古紫陽書院)處。其長孫宋穎(官授丞務郎)定居歙北上豐。至今,宋氏在上豐已歷經四十余世,有八百余年歷史。
上豐村宋氏施政堂(俗稱大廳)坐落在上豐古街中心。施政堂是宋氏總祠,分祠有滋德堂、敘倫堂、篤麟堂、敏政堂。施政堂坐西朝東,三進五開間,占地1160平方米(南廳和廚房、轎房除外)。大門為五鳳樓,飛檐翹角;祠內雕梁畫棟,有一尺見方的石柱,有兩人合抱的木柱。后進享堂與中進相比,要高出2米,分三路石階上去。靠南邊有南廳、廚房、轎房。2006年,被歙縣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在民情風俗上,上豐宋氏后人在春節期間有舞獅、嬉龍燈等習俗。年初一至十五,以舞獅為主要文娛活動,獅子過仙橋最為引人注目,仙橋由八仙桌堆疊而成,或三層或五層,獅子過橋每層舞姿都不同,最頂層為堆元豎牌坊或疊羅漢,動作難度大,使游人嘆為觀止。
正月十五嬉龍燈,上豐的龍燈由龍頭、四十個排燈和龍尾組成。嬉龍燈時伴有四把一丈多高用毛竹制成的大刀,大刀開路,龍燈接上,隨后是各種造型的小花燈,當游到上村口的麥田時,每把大刀由三位壯漢扛著,以割麥式放平打上幾圈,預示著今年的小麥豐收。端午節嬉,鐘馗由一壯漢扮演。中午喝過雄黃酒后,鐘馗在人們的鞭炮聲中開始起跳,每家每戶開門迎鐘馗,恭請鐘馗捉鬼。中秋節,每家吃過團圓飯后,開始玩草龍。龍身由新稻草扎成,草龍到家門口,每戶均以香火插在龍身上,遠遠望去,數丈長的龍身發出點點火光,忽左忽右,上下翻騰,別有一番慶豐風味。
“自古以來,上豐就是周邊20多個村莊以及績溪縣的金坑、東鄉的石門、富堨鎮的仁里等村的農產品集散地,是上豐鄉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歙縣上豐鄉上豐村黨委副書記宋吉均介紹,歷史上,上豐老街沿街店面林立,吃、穿、用應有盡有,往來購物販賣土特產者絡繹不絕,每逢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人來人往,十分繁榮。
如今老街盡失色
初秋的上豐老街,街口新澆筑的水泥路面沖淡了老街的歷史氣息。在街口一家小店內,幾名村民在閑聊。店主汪桂鵬是上豐村人,“我父母都是上豐村的,從小就住在這。”汪桂鵬店開了4年了,做點小本生意。汪桂鵬說,上豐老街有幾百年了,以前老街兩邊全都是老房子,現在都建起了新房,老房子不多了。
往前走,感覺漸古,青石板路通過腳面述說上豐街歷史的信息。“上豐村有900多年歷史,先有了村,再有了街,老街少說也有600多年歷史。”宋吉均介紹說,有了上豐村之后,由一二家店鋪慢慢開起來,就慢慢形成一條街。老街長1000米左右,寬約三四米。分為上街和下街,中間以總祠堂為界。上街店鋪相對較多,下街店鋪略稀。宋吉均說,上豐老街在歷史上很繁華,業態豐富。在清朝時,上豐老街達到鼎盛,“以前街上有很多店,比如梨行、肉鋪、包子鋪、做酒的、理發店、布店、油坊、飯館……最多的時候每一戶都開店。”那時候上豐鄉鄰村都沒有小店,附近村子的村民上集市就來老街。直到現在,當地村民還保持了這樣的習慣。
如今,在上豐老街已經看不到多少老房子,但在幾幢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中還是能感受到歷史的滄桑。
宋吉均領著記者來到一座老宅前。“這是鮑成泰老店,是上豐老街曾經最有名的店號。”宋吉均說,鮑家以前是大戶,前店后居,有三進身,居家旁邊還有轎房,梨房等,祖上很發達。如今,鮑成泰已經不再營業,他的后人們依舊住在老房子里。
對于老街的傳承和保護,鮑成泰的后人、80后的鮑四化有自己的理解,“作為人文薈萃的徽州,上豐鄉出了很多名人,需要對古民居進行更好的保護。”可以借助網絡、媒體等進行宣傳,該復古的要復古、該保護的保護,村里也做了一些工作,對祠堂、八角牌樓等進行保護。他希望在保護老房子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家風的沿傳。家族傳承在歷史保護過程中也很重要,延續良好的家風、家規的傳承,和傳統古村落的保護一脈相承。
老街正中央,屹立著宋氏總祠堂。大門上方雕刻著精美的雕花,寫著“教育為本,百年大計”八個大字。推開大門的那一刻,仿佛打開了一道任意門,通過時光隧道,回眸百年繁華。祠堂中,大部分時間是安寧的。斑駁的門窗和墻,古舊的房屋,很好地保留了原貌。宋吉均說,總祠堂原來被改造成學校,他小學就是在這里念書的。如今,祠堂已經被改造成了上豐村農民文藝活動中心,供村民舉辦活動時使用。祠堂的施政堂,是歙縣文物保護單位,市保已經通過了,現在申報省保。
昔日風光何再來?
“我們小時候都是從老街走,對面河鄉政府那還是田地,也沒有路。”宋吉均告訴記者,曾經,上豐老街是周邊村民來往的必經之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老街的人流量,是老街繁華的基礎。如今,上豐鄉商貿集市還是這條街,鄉民們還是以這條街為主。農閑的時候,其它村里的小店都沒有生意,附近巖源、溪源、回源等十里八鄉的村民們都會來上豐街轉轉,這里成了當地中老年村民的情感歸宿地。
2016年,村里投入120多萬元對上豐老街進行修繕,對下水道、路面、編號進行改善,三線預埋,對老街上的古民居、祠堂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保護。青石板已經不平了,為了方便通行,將青石板重新鋪,并進行了下水管網的鋪設。“石板全部是原來的老石板,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宋吉均說。
由于缺乏資金,老街的三線暫時還沒有下地。而小祠堂的維修資金還是由60戶村民集資修建。“祠堂一年的保護資金不多,省里補助資金多一點。”宋吉均說,省保單位已經報到省里面去了,盼望著能批下來,原來都是哪里需要維修就修哪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了資金就可以全部一起進行修繕。
記者了解到,目前,上豐老街并沒有保護的總體規劃,“這么多年都是讓它自然生長。我們是提倡古民居不要拆,以保護為主,但村民修不起。”宋吉均說,修舊如舊要花錢,要不斷去修。實際上,修房子的投入要大于建新房子的投入。“沒辦法,沒有資金保護,老百姓主動保護的意識也淡。”在他看來,資金的缺乏是老街無法妥善保護的主要原因。對于村里留存的僅十余幢老房子的修繕,宋吉均表示,村里沒有資金,如果有,肯定會妥善修繕。
“鄰居都把老房子拆掉重建新房,我到現在都不打算拆,就是看中了老房子的歷史文化價值。”鮑四化說,“政府的保護力度要加強,保護資金要落實,對古民居、門樓、墻繪,都可以保護和恢復。如果人力、物力、財力夠的話,上豐老街完全可以恢復原有的繁華。”
據了解,歙縣上豐鄉正在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勝地,即實施上豐“花果之鄉、老區之鄉、民族之鄉”戰略,這條容顏漸老的古街若能得到保護開發,或是上豐老街之福,也是上豐百姓之福。
責任編輯: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