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休寧縣汪村鎮田里村嶺腳中心村第三屆苞蘆松民俗文化節上演。各地“驢友”聚集于此,只為感受來自民間的傳統風味。苞蘆松只是嶺腳村的名片之一,泉水魚、古道、紅色旅游基地都成為當地發展鄉村旅游的“王牌”。
苞蘆松走進千家萬戶
嶺腳是田里村最小的自然村,也是休寧縣西南部偏遠小村。新安江源頭水賜予嶺腳村靈秀之氣,山泉水從平鼻嶺滲出,似玉帶穿村而過。兩岸人家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
從明代開始,勤勞的嶺腳人就用碾碎的玉米粉制作苞蘆松。曬干的玉米粉經過攪拌、裝箱、凝固、切片、晾曬等一系列工序,最后將曬干的玉米薄片投入油鍋煎炸。等薄片舒展膨脹上浮,一片片金黃的苞蘆松就做成了。因工序繁雜,這種傳統的徽州小吃只在春節前才會制作,用來招待客人。近年來,嶺腳村古道和紅色旅游吸引很多游客,城里人喜歡這種零食,吃了還要買,買了還要預訂。于是,從2015年開始,每年過了十一,賦閑在家的村民就開始制作苞蘆松。
“現在全村有近20戶在做苞蘆松。”嶺腳村村民組組長張裕亮介紹,今年他已銷售2000斤,都是按照30元一斤的價格從村民家中收購的,每年的苞蘆松民俗文化節也成為苞蘆松銷售的好契機,活動當天就接待游客2000余人,農家樂接待70余桌。經過前期預熱宣傳,活動前苞蘆松已銷售3400斤,活動當日銷售1850斤,接受訂單2200斤。
泉水魚游上百姓餐桌
在當天活動現場還有品嘗水煮魚的展臺,一碗熱乎乎的鮮美魚湯下懷,瞬間就暖和了。
沿村而上,溯溪而行,隨處可見一個個用石塊砌成的魚池,巧借地勢,利用落差,順流而下的泉水從入口引入,從出口流出。魚池中養有紅鯉魚、鰱魚、石斑魚、草魚等,每個魚池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有如意池、金銀花池、葫蘆池等。嶺腳村有近200名壯勞力外出務工,但留守村民這幾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搞起泉水魚養殖,村民自種的蔬菜、山芋是天然的魚食。
余欣榮是嶺腳村村民小組如今所在的田里行政村黨總支書記,也是當地有名的泉水魚養殖大戶,有2個基地、2個泉水魚莊,年銷售(包括代銷)泉水魚近3萬斤。“我原本是做木材生意的,這個行業對環境破壞比較大,不是長久之計,看到這邊的泉水魚有發展前景,就轉型養魚、賣魚了。”余欣榮的轉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整個嶺腳村產業轉型的縮影。2012年,余欣榮投資300多萬元,在嶺腳村建了第一個泉水魚養殖基地,一個連著一個,魚塘布滿整個山坳。憑借做木材生意積累的人脈,余欣榮很快將當地泉水魚的銷路打開。當時市場上的草魚只有4.5元一斤,但他養的泉水魚要20-25元一斤,價格翻了幾倍,市場反響卻非常好。2015年,他又在汪村鎮建了自己的第二個基地。這時候,泉水魚價格已達到60元一斤,價格上漲了,村民養殖積極性也隨之上升。余欣榮采取合作社+農戶模式,由合作社負責購買魚苗,分配給村民養殖,2年后再由合作社統一收購。
2017年,田里村50%的魚由余欣榮的合作社銷售出去,還有50%被當地魚家樂消費。據粗略估計,每年養殖泉水魚給每戶村民帶來的收益最少在3000元以上,最多的一戶達到12000多元。
做好鄉村旅游大文章
嶺腳村有平鼻嶺古道,這也是嶺腳村與婺源縣沱川鄉塘窟之間的分水嶺,從古道步行10余里便可到江西的里坑。古道始建于明代,全長約10公里,路面平整,路寬五尺,全是青石板鋪砌,近年來吸引了無數戶外愛好者前往,為當地旅游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016年,嶺腳中心村成為全市43個美麗鄉村省級建設中心村示范村之一。這與嶺腳村優美的自然環境分不開,與當地政府全域環境整治也密不可分。依托A級旅游村創建,嶺腳村實現旅游交通、游覽服務、旅游衛生等方面全面提升。近年來,嶺腳中心村把環境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廢棚、旱廁90%已拆除,還建了兩個沉淀池,解決污水排放問題;村口的老菜地改造成停車場,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嶺腳小學也已改造成為民服務中心;小連口至田里的路從3米5增寬到4米5,還加了護欄。村口小花壇內立起一塊嶄新的“三禁”村約標牌,村民一致約定“禁止任何方式捕魚行為”“禁止往河道傾倒垃圾”“禁止使用除草劑”。走在村中,主干道、房前屋后都很整潔。村中房屋盡可能保留原貌,“樹皮屋”“石頭屋”成了嶺腳村的珍寶。在村里轉悠時遇到幾位市攝影家協會的攝影師,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來這里。相對于很多被開發的古村落,他們說嶺腳村有一種質樸的美。
村里如今有三家農家樂,最早開的汪春蘭今年67歲,是村里有名的大廚,幾乎所有的宴席都請她掌勺。5年前,因村里陸續有游客前來,村民組組長張裕亮叫她招待,象征性收取費用。2016年,張裕亮投資10多萬元,將自家的老屋改造成集吃飯、住宿于一體的農家樂,一樓吃飯,二樓住宿,有6個房間,一次可接待80人吃飯、10多人住宿。
游客來得多了,村民的經商意識也變強了。除苞蘆松,村民還拿出各種特色小吃銷售。芝麻糖、糍粑、米酒,米粿、干菜、冬筍,這些農村里常見的特產在游客們眼里可是稀罕物,活動當天去演出的老年大學舞蹈隊的隊員們一個個滿載而歸。村民能在家門口賺錢,這在以前簡直不敢想。
為做好鄉村旅游大文章,汪村鎮注重發展特色產業,持續推進田里村A級旅游村創建,將田里村嶺腳的苞蘆松、糍粑作為村級品牌,以旅游資源帶動特色產業發展,成功舉辦三屆嶺腳苞蘆松節。在田里村石屋坑村民組,則以紅色文化為主題,充分發掘紅色歷史,打造極具特色的石頭屋、樹皮屋、紅軍屋等,并配備村級講解員。同時,該鎮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田里村泉水魚養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助力旅游扶貧。
值班編輯:余佳維